苏讯快评丨网络暴力不应成为互联网狂欢的尽头
网络暴力不应成为互联网狂欢的尽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得资讯的重要来源。但当人们在享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一场名为“网络暴力”的恶行悄然来袭,原本应该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平台,渐渐成为了最让人缺乏信任与安全感的空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渠道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传播方式,使得舆论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也更容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此外,我国网民因缺乏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加之普遍存在的群体从众心理,极易引发“网络暴力”:从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去世的郑灵华,到被无端造谣被迫放弃生意的“糖水爷爷”,从被诬陷猥亵三岁女童精神和生活受到严重折磨和影响的蛋糕店老板,到孩子被老师开车撞倒身亡被网暴跳楼的母亲”,一个个“键盘侠”和“网络喷子”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对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舆论氛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在网络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造成无数无法挽回的悲剧,必须加以有效的控制。
治理网络暴力,应利剑出鞘,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及时发现网暴苗头,建立起更完整的“防暴机制”,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加快案件真相调查,确保对受害人的保护,切实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网络生态。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了网络暴力的界,对平台提出了多项要求,治理靶向更加精准,它的公布,是国家对于治理网络暴力所做出的最好的答复,表明了国家坚决治理网络暴力的决心,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需要,维护社会治安环境的合规指引,将形成长期、持续、有效的震慑效果,助推清朗网络生态的形成。
治理网络暴力,应从“源头”改善,提高全民意识,携手同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既有分量,也有力量。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根除网络暴力并非一朝一夕、一家一户之事,它需要数以百万的网友共同的自觉与付出。由于互联网的隐蔽性、开放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和“法不责众”的心态使得谣言制造者肆无忌惮的发布不实信息,躲在键盘后“按键伤人”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暴更不应成为互联网狂欢的尽头,在点击发出按钮之前,每个网友都要权衡自己所说的话的分量,要有话好好说,避免主观先行、过激表达,以免给别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对于受害者,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给与有效的保护,守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施暴者,更应明确严惩立场,依法重拳出击,锁定施暴者,揪出键盘侠,不给其钻空子的机会,让受害者不再在黑暗中独自抗争,默默忍受,从而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源上铲除网暴这颗毒瘤。
治理网络暴力,网络平台应明确责任,抓住关键,加以正确引导。从客观角度来看,在这股汹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中,个人难以抵挡,监管部门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平台才更有能力、更好地对网络暴力进行监测预警、发现、识别和及时处置。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平台责任也再一次被强调,但不少平台对于舆论的“不作为”,导致网暴肆虐。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绝不可袖手旁观,通过加强实名认证,进一步完善相关算法等方式,过滤网络暴力信息,开通快速举报通道,加强对评论环节的管理,建立对个体权利的保护机制,尤其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承其利必受其重,平台应明确自身责任,履行义务,保证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勇做网暴的发现者、治理的执行者。
治理网络暴力并非一日之功,唯有多方发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对网络暴力进行“釜底抽薪”,阻止互联网成为网暴狂欢之地,让人民充分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汇聚正气,共创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宋芳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