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 掀掉“躺平者”的“躺椅”
在当下的工作环境中,不乏有“躺平者”混迹其中。比如,有的干部看似每天按时上下班,却在岗位上无所事事,对工作任务能推则推,缺乏主动担当的精神,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仿佛只要维持表面的“在岗”,便万事大吉;还有些人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于新的工作挑战、创新任务一概漠视,满足于过往的经验和既有的成绩,原地踏步,毫无进取之意;更有甚者,对组织安排的工作消极怠工,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尸位素餐,消磨着宝贵的工作时光。
“躺平者”的存在,无论是对自己、对干部队伍,还是对事业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对自身而言,他们错过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诸多机会,在日益激烈的发展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久而久之,职业生涯也难有亮色。于干部队伍来说,“躺平者”就像“传染病”,一个“传染”一个,保不准还会“传染”一群,影响到整个队伍积极向上进取的工作氛围,容易让那些原本奋进的干部产生不平衡心理,进而削弱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放在事业的层面,他们的消极态度会拖慢工作进度,阻碍改革创新的步伐,让本该顺利推进的项目、政策落实大打折扣,影响的是为民服务的质量以及地区、单位发展的前景。
探究“躺平”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出现偏差,缺乏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没有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在功利心和浮躁心态的驱使下,一旦遭遇挫折或者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便选择“躺平”;另一方面,部分单位的考核机制、激励措施不够完善,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区别不大的情况,这也让一些人有了“躺平”的底气。从规定条款来看,“躺平”行为违背了干部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违反了对工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准则,也不符合干部选拔任用中对担当作为等相关标准的考量。
为治理“躺平者”,各地都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比如有的地方给“躺平者”颁发了“蜗牛奖”“刺猬奖”,倒逼他们知耻而后勇;有的地方建立了精准的干部绩效考评体系,将工作成果、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纳入考核内容,让“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目了然,对于表现优秀的干部给予表彰和晋升机会,而对那些“躺平”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调整岗位等处理;还有些地区开展作风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内部监督、群众举报等多种途径,精准识别“躺平者”,并且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干部重新审视自身定位,激发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要彻底掀掉“躺平者”的“躺椅”,让他们成为“奔跑者”“奋斗者”,首先要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常态化的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让干部们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内心深处摒弃“躺平”思想,积极主动担当重任、尽职履职。其次,继续优化考核与激励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营造公平公正、积极竞争的工作环境。再者,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那些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他们怕犯错的顾虑,让干部们能够甩开膀子、撸起袖子锐意作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躺平者”无处可躺,让整个干部队伍都充满奋进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事业发展奋勇拼搏,书写辉煌篇章。(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