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绍兴、徐州两城接力楼市调控 加强价格源头管控

徐州两城接力楼市调控 加强价格源头管
2020-10-20 14:57 来源: 编辑:腾讯网 房产 浏览量:0

继九月份诸多城市限购政策升级之后,十月以来,又有绍兴、徐州两个城市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稳房价、稳地价”,有专家表示,房价调控作为今年调控的重要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十月预计仍会有城市不断出台调控政策。

两城调控升级

绍兴、徐州的调控新政均明确指向了“稳房价、稳地价”。

绍兴市在10月9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通知》,文件提到,绍兴市区新建商品住房备案价格实行“双备案”制度,须经区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提交市联席会议审议确定。新开盘项目价格备案须综合考虑同区域内其他类似房源价格或“地价+成本”等因素,加推盘项目价格备案不得高于首次备案的商品住房价格。

除此之外,绍兴还提出要严格分期销售管理,对已取得预售许可或已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要在十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不得高于申报价格对外销售。

10月10日,徐州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规定,要加强商品房价格备案管理,新备案商品住房项目宗地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下的,实行一次性价格备案;宗地建筑面积高于10万平方米的项目,可分期进行价格备案,每次备案不低于10万平方米;最后一期不足10万平方米的,据实备案。备案价格一年内不得调整。

在土地市场方面,绍兴市规定,进一步加强土地供应管控,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实行差别化供地。严格执行“限地价、竞配建”政策,严格控制溢价率和楼面地价。徐州市则提出,科学控制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坚持“一区一策”精准调控,针对交易热点地区精准投放,加大住宅用地供应量,优先满足刚需,稳定市场预期。

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徐州、绍兴今年以来土拍热度较高,房价上涨明显,促使调控政策的出台。绍兴市规定加推盘项目价格备案不得高于首次备案的商品住房价格,徐州规定备案价格一年内不得调整。对于价格的备案管理,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地价、稳房价,抑制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并不是阻止房价上涨,未来房价的上涨将会逐渐回归到理性区间。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调控的目标直指房价和地价,通过限售以及严控资金非正常渠道流入房地产,着力打击房地产市场投击性需求。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新房市场,尤其是直接限定新房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当地房价上涨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一个城市房价的变化,一方面会受到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市场因素影响。作为有着千万人口基数的徐州以及对外来人口有着一定吸引力的绍兴,未来中长期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人口流入是决定房价是否上涨的内在推动力。以现有发展趋势来看,这两个城市长期房价的支撑力依然存在。

在两城调控新政的背后,是房价上涨压力。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8月,徐州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1.6%,房价增长过快成为本次出台政策的主要原因,为稳定房价,徐州本次通过加强价格管理,强力稳定价格,预期后市徐州房价增速逐渐稳定。绍兴新房成交均价在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3.1%,且自4月以来环比持续增长,此次调控力度的加强,稳房价是主要目标。

后续调控不断档

严控房价和地价上涨是近期调控的重点。从7月深圳调控开始,全国热点城市调控收紧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此前包括沈阳、长春、成都、银川、唐山、常州等城市,均在9月份出台了楼市调控新政,国庆长假刚过,徐州、绍兴也加入了调控队伍。

一二三线城市均在房地产政策方面进行了升级。陈霄表示,这些城市接连出台调控政策,反映了当前楼市调控的覆盖面之广,调控收紧大势所趋,传递了坚定不移落实“房住不炒”,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号。

张波分析,房价调控作为今年调控的重要方向没有发生改变,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将无一例外迎来调控落地,土地市场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也是调控重点,以长效化保障楼市稳定发展。用限售的方式调控起到的作用偏小,但和金融调控相结合就会对投机性需求产生明显影响,有利于热度较高城市有序降温,保持市场平稳理性。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城市加入楼市调控大军,陈霄认为,自7月份以来,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调控政策,为过热的楼市降温,其他楼市热度过高、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不排除接下来会继续跟进调控。

张波也认为,调控加码会是四季度楼市的主要特点,十月预计仍会有城市不断出台调控政策。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在疫情影响下,市场热度在很多城市和区域都好于预期,同比销售金额增长,这是调控从紧背景因素,也是各地调控仍将从严的“底气”所在。当然调控从严本身也并不会一刀切,部分已经降温的城市例如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城市不会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并且不排除部分城市会因城施策对政策进行适度放松。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本报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原文地址:https://new.qq.com/omn/20201019/20201019A00RUF00.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