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泰州国土空间规划获批
近日,《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与泰州市同时获批的,还有徐州市和宿迁市。这是“多规合一”改革部署以来全国首批正式批准的设区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也是江苏乃至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标志性进展。
8个方面,支撑新格局空间发展蓝图
“《规划》是泰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获批的《规划》文本共分为十四章169条,从8个方面明确了泰州未来新定位、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等。
在城市定位与空间发展策略方面,《规划》锚定“健康名城、幸福泰州”的战略定位,规划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医药健康名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提质、空间统筹、协同联动、强心聚能、特色引领、品质提升”六项空间发展策略,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方式,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
在区域协同与国土空间格局方面,《规划》明确,将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共建“江淮湖群生态绿心”“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加快高铁建设,加密过江通道,融入区域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与周边城市生态共保共治、交通高效互通、产业协同创新、文化共建共享;对应相关考虑,主动衔接省“两心三圈四带”(“两心”指太湖丘陵生态绿心和江淮湖群生态绿心;“三圈”指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四带”指扬子江绿色发展带、沿海陆海统筹带、沿大运河文化魅力带和陆桥东部联动带)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遵循“里下河”“通南高沙土”“沿江圩区”自然地理格局,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规划形成“一主一带、两源三片”(“一主”指中心城区,“一带”指沿江绿色转型发展带,“两源”指西北湖荡湿地生态源和溱湖生态源,“三片”指里下河、高沙土及沿江农业片区)市域空间结构。
乡村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是《规划》的“重头戏”,明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里下河、高沙土及沿江片区农业产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村庄分类引导,完善农村功能设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统筹保障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空间。聚焦生态和资源要素保护,筑牢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加强水、林地、湿地等资源保护利用,强化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
在城镇空间集聚高效利用方面,明确将形成“1个Ⅱ型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7个小城市”(“1个Ⅱ型大城市”指中心城区,“3个中等城市”指兴化、泰兴、靖江城区,“57个小城镇”指戴南镇、黄桥镇、溱潼镇等小城镇)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增强小城镇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引导新增工业用地向18个重点园区集聚,建设多元化创新载体。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引导土地复合利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还对中心城区强心聚能及空间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区域综合交通与城市道路、安全韧性绿色城市建设等做出统筹安排。
4个“突出”,促进国土空间高水平开发保护
据介绍,泰州市于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工作。《规划》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强化权威性、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主要体现在“四个突出”:
首先,突出生态优先。全面评估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总量、质量和容量,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坚决守牢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底线,着力构建“一带(沿江生态涵养带)、两源、四片(里下河湖荡湿地生态涵养片区、城北湿地生态涵养片区、高沙土银杏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片区、南部香荷芋种质资源保护生态片区)、四廊(引江河-卤汀河、新通扬运河及泰东河水生态廊道,宁靖盐高速公路陆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保护体系。
其次,突出动能塑强。自觉遵循城市发展内在规律,充分考虑产城、城乡、人城关系,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三区”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1+4”产业体系布局和空间开发效率,确立中心城市“一轴一核三极三城”格局,加快推进六大功能片区(环凤城河片区、文化中心片区、金融商贸片区、体育休闲片区、城市新中心片区、高铁枢纽片区)建设,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第三,突出品质提升。“水是泰州的魂,江淮海‘三水’在此交汇、两百里长江连接南北、两万条河流畅通四方,为泰州带来丰富的水运资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泰州市境内共有内河航道199条,通航总里程2550.23公里,占全省的10.6%,位列全省第四,当前正规划布局“3纵5横”内河水运网。为此,《规划》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完善全龄友好空间布局,充分考虑预期人口总量、功能区划布局、新老动态平衡等必要条件,统筹规划生态、教育、文化、健康、体育、商贸等服务设施,塑造富含水之灵动的水城水乡风貌。
最后,突出区域融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主动对接“1+3”重点功能区(“1”指扬子江城市群,“3”指江淮生态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特别是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强化与区域核心功能节点的高效链接,加快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打造“面向长三角、接轨沪宁杭”的区域性交通节点,致力形成全方位融入、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记者 钱立群 通讯员 刘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