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房奴,不值得同情?
90后房奴,不值得同情?
几双拳头狠狠地打在一个男人身上,他的妻子在一旁哭叫哀求,却也无济于事。
很快,妻子的手机和男人的车钥匙也被抢走,男人身上多处受伤。
图源:网络
这不是电影里的血腥桥段,而是一对夫妻的真实遭遇。
亮亮丽君夫妇或许是这几年最受关注的夫妻,最近更是频繁登上热搜。
一切还要从那套房子开始说起。
2021年11月6日,夫妻俩贷款102万,每月房贷6293元,咬牙买下一套98平的融创的期房,预计三年后交房。
他们以为,这就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但现实却远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残酷。
两年多过去,曾经以为自己即将拥有自己温馨港湾的两个人,经历了开发商暴雷、楼盘停建、反复扯皮、延期还贷,在漫长的等待之中,却发现幸福离自己越来越远了,那套房子卖不掉,退不了,住不上。
他们经常在网上发视频,记录自己向开发商讨钱的生活。
最近,他们在讨要买房时的两万多佣金返点时,在售楼部被五六个大汉围殴。
有网友评价说,他们的故事,就是“从眼里有光,到眼中无光,再到眼角有泪脸上有伤”。
大家对他们的遭遇报以同情,纷纷为他们加油打气,或是加以声援。
但事发之后,却有一些并不和谐的声音存在。
“认知配得上苦难”
为了这套房子,亮亮和丽君牺牲了太多。
买房的时候,两个人月薪加起来还不到一万,但要负担1500块的房租,6000多的房贷,为此一直省吃俭用,不敢有太大开销。
2021年12月,对着亮亮的镜头,丽君哭诉自己原本4000多元的工资,被变相降到了2000多元。
她委屈地说,原本想给亮亮买一块肉,改善一下生活,但想到自己的工资没有之前高了,就只买了一块豆腐。
她更愧疚的是,怕自己收入没有之前高了,拖了亮亮的后腿。
为了还房贷,单休的亮亮下班了还要跑网约车,经常半夜焦虑得睡不着觉。
丽君一根口红用两年,过期了也舍不得丢。
女儿童童出生2个月后,丽君就去上班了,生病最严重的时候,她在家休息了一个月,腿肿的像大象腿,仍旧强撑着去上班。
在视频之中,我们能看到,两人把纸箱子都妥善收拾好,等着卖废品补贴家用。
吃一个十几块钱的鸡腿,他们都要犹豫半天。
后来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压力就更大了,即使在全网积累一定粉丝,有了一些变现的方法,但也没填上房贷的窟窿。
他们受的这些委屈,都是为了在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容身之所,希望万家灯火之中,有一盏灯为自己而亮。
同时,他们也是想努力为自己及家人营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想让生活往美好的方向延伸。
亮亮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丽君童年并不幸福,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一直被嫌弃,从小过的是被撵来撵去的日子。
为了躲计划生育,她很小的时候被丢到山里,后来又被送养,上大学的机会都是自己流着眼泪求出来的。
那个房子,就是一个不会赶丽君走的家。
7月31日,亮亮丽君庆祝房子封顶
但房子迟迟不交,梦想与现实的失衡,让他们的眼里失去了光。
他们被打之后,很多人却对他们大加嘲讽。
“我对房奴不会有任何同情。”
“为什么要买预售房,买了就要承担风险。”
“风险大收益大,风险小收益小,这是高一就教过的知识。”
最刺痛人心的,还是一句“认知配得上苦难。”
言下之意,就是夫妻俩因为没有多读书,多经历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今天的生活完全是自作自受,千言万语浓缩成两个字——“活该”。
但站在高处发挥自己的“认知优势”,尽情指责时,他们却完全忽略了,小两口买房本就是结婚的刚需,买到这样的房子也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
亮亮和丽君,或许只是许多个“认知不到位”的人的缩影。
把悲剧归咎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就是对他们的不公平。
更何况,未曾遭遇同样困境的人,或许不是因为足够“聪明”,而是因为足够幸运。
弱者无处生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习惯了忽视他人的苦难,也习惯了在受害者身上挖掘出“罪”。
近几年来,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很多人都成了受害者。
2016年,佛山一位环卫工人,被电信诈骗分子骗走了140万元。
那是他30年的积蓄,包含积攒下来的养老保险,变卖的股票,抵押房子获得的现金,还有父亲的存款。
2021年,一个上班族4小时被骗走92万元。
对方能准确报出他的各项个人信息,还给了自己的各项身份证明,让他放松了警惕,才导致被骗。
他患有恶性肺结节,父母70多岁,一直以卖菜为生,这次被骗走的钱里,有他用来治病的钱,还有父母多年的积蓄。
在相关的新闻下面,总会出现嘲讽他们“智商不高”、“认知不够”的声音。
甚至还有一些人身攻击的言论。
但每一起巨额诈骗案背后,可能都是一个被榨干的钱包,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以及一群暗自落泪的人。
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是想方设法骗人的骗子,而不是已经在苦苦挣扎的受害者。
更何况,有些人光是生活就已经耗尽全力,很难突破原有的生活边界,更别提提高认知了。
一些农村宝妈,被称为苦瓜大队。
她们通常生了好几个孩子,都需要自己带,却有着干不完的农活。
有的冒雨还要背着孩子补苞谷。
回家后,她们还要洗衣服、摘菜、给一家老小做饭、哄小孩睡觉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劳作,老公不曾帮她们分担一点家务。
肉发霉了也不舍得丢,洗一洗再吃,一杯奶茶都视若珍宝。
当她们的生活暴露在大众视野之内,评论区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人指责她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把一切原因都归咎于恋爱脑,不该结婚生子。
趁机营造起优越感的人也比比皆是。
有人炫耀起了自己的一桌丰盛菜肴。
甚至有人发出了自己妆容精致的自拍。
但事实上,视频中的“苦瓜”出生在贫困地区,家里也没有条件支持她们接受高等教育,被身边人灌输了“大家一贯如此”的思想。
早早嫁人,然后承受这一切,仿佛成了她们能看到的唯一出路。
如果有选择,就这么被困在一方小天地里,想必也不是她们的本意。
她们也是贫困和性别问题下的受害者。
一些被家暴者相关的,也充满着嘲讽的声音。
评论者不去问施暴者为何举起拳头,而是质疑受害者“明明可以采取某种方式避免侵害”,或者干脆就是丢下“活该”两字。
三言两语间,看客们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在比较之中建立起优越感。
但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受害者何以至此,以及如何改变,而不是拿出比较逻辑来秀优越感,陷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战争”。
苦难如洪水般蔓延,站在岸上嘲讽溺水的人泳姿难看,想必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谓“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的说法,无非是一些人自我安慰的药方。
期房可能暴雷,那我就多花点钱买现房;生孩子会降低生活质量,那我干脆丁克就好了;嫁错了人会过上“苦日子”,那我擦亮了眼睛找到对的人......
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社会地位,掌握更多的资源,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精英”,仿佛成了避免陷入困境的正解,拥有尽情嘲笑弱者的资格。
但是,成为大家心目之中的精英,真就能置身事外么?
中科院博士已经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精英,有着许多人难以企及的高学历。
但一位中科院博士也曾被骗到缅甸370多天,每天工作18个小时,因为私发求助信息挨了一百棍子,还曾被单手拷在墙上站了十几个小时。
这位张博士在采访之中提到,他欠了一笔钱,原本打算赚钱还债结婚。
在网上投递简历后,中介提供了一份工作,在新加坡做英语翻译,月薪1.5万元 ,并不算是高薪。
期间流程非常正规,而且对方并不显得着急,过了一个多月才发来录用通知。
对方和他交流的全程都没提过缅甸,只是以新加坡办签证很复杂为由,建议去泰国分部工作,下了飞机上了对方的车后,他就失去了自由,紧跟着便进了魔窟。
屏幕那边的团伙骗术环环相扣,瞄准了人性的弱点,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图源:《孤注一掷》
另一方面,我们尊慕强者,鄙视弱者,仿佛在构建一个弱者无法生存,活该被看不起的社会。
让自己变强,以取得更好的生活固然没有错,但昔日的精英也可能跌落云端。
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汹涌的潮水席卷上岸,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5500多家银行倒闭,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失业,企业倒闭了13万家左右。
其中,曾经惹人羡慕的中产阶级,跌落得最惨,往日的体面荡然无存。
在加利福利亚水库干粗活的工人中,不乏农场主、牧师、工程师这样的社会精英,还有一位是中学校长和一个密苏里州某银行的前任行长。
《纽约时报》记者描述,夜间敲门讨饭的乞丐,可能就曾经坐在银行里签发贷款,或者是某企业的高管。
有太多曾经这样的社会精英,如今身无分文,在街上捡报纸当铺盖,睡在公园或地下道。
垃圾焚烧场在冬天还能散发一些余温,对于流浪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让他们舍弃曾经的体面,睡在成堆成堆的垃圾上。
但谁能说,他们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咎由自取,是认知问题呢?
一旦把所有的困境都套入“认知配得上苦难”的逻辑,以此为社会运行的标准,人们只会把苦难的来源归咎于个体,长此以往,人性就会失去本该有的温度。
今天对弱者发出的每一句嘲讽,将来很可能会在自己身上应验。
谁又知道,自己在成为弱者时,不会换来一句“活该”呢?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曾写道:“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目击别人的苦难,我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但至少,我们可以不要落井下石,并且带着同理心一路前行。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