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心梗发作有6大征兆!别不在意,早知道能救命

2024-01-25 17:20 来源: 编辑:腾讯网 浏览量:0

冠心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经常会在新闻报道和身边亲朋处听说有人因“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做支架或去世的消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目前已是我国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据2021年心血管疾病年报推算冠心病现患病人数1139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严重和最危险的一种类型。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几乎都发生在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基础上,严重者可以发生严重的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

心梗是有预兆的,但是有些预兆却是令人意想不到、难以识别的,今天就来梳理一下心梗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快速认识心梗,并做到有效预防。

心肌梗死发作时有哪些征兆?

疼痛

是心梗最先出现也是最典型的症状。常发生在胸骨后,向前胸两侧扩散,可放射到背部、左肩、左臂内侧,颈、咽、下颌部,以至被误认为骨关节痛、胃痛、牙痛等。疼痛常常被描述为压榨性、压迫性,感到胸部沉重感或胸内挤压感,并伴有窒息感、箍夹样闷痛及大汗淋漓,但也有刺痛、刀割样、钻痛或烧灼样不适。疼痛发作程度较心绞痛更重,常发生于安静时,持续时间更长,一般超过30分钟,可达数小时。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不能缓解。

注意: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并且疼痛可反射至多个部位,所以每个患者发病时的疼痛症状有可能不同,千万不能凭借上述描述自行臆断,需要专业医师进行鉴别。

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有发热、心动过速的症状,是因为细胞坏死后,由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的,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波动在38℃左右,持续约一周。

胃肠道症状

胃以及肠道的运动主要受迷走神经支配,当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下壁心肌梗死)导致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以及心排出量减少,可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病情严重时甚至出现肠胀气及呃逆。

心律失常

75%-95%的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常在发病内24小时出现,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发生。室颤(最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特别是入院前的主要死因。

低血压和休克

当心肌细胞广泛坏死(40%以上),心脏泵血能力急剧下降,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神志迟钝、甚至晕厥。

心力衰竭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随后可有肝大,水肿等表现,可伴有血压下降。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能力显著减弱或者收缩不协调所致。

遇到心肌梗死该如何应对?

呼救

患者及家属应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并准确清晰告知家庭住址,保持电话通畅。

休息

以平卧或者自觉舒适的卧姿休息,平复焦虑、烦躁、恐惧情绪,保持平稳缓慢呼吸,减少活动及翻身。

吸氧

如有供氧条件,应立即吸氧,避免血氧饱和度降低。

药物

当心肌梗死发作时,立即平卧,如有备用药物,可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但硝酸甘油或消心痛需谨慎使用,因为心肌梗死是因为冠脉血流突然中断,心肌细胞急剧受损,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出现低血压,此时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不但不能缓解疼痛,还可能引起血压进一步降低,危及生命。

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患者突然意识不清,心跳停止,呼吸消失。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直到医生到达现场。

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健康作息、避免熬夜,尽量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尽量减少饱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尽量避免具有高血糖负荷的简单碳水化合物,鼓励食用高纤维碳水化合物(全麦制品,豆类),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三高管理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高危人群,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冠心病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心理因素

目前心理社会因素,如抑郁症,慢性敌意,社会隔离和缺乏社会支持与冠心病风险密切相关,同时消极的社交也影响心脏病的发作。所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剂,也是预防冠心病的生活良药。

因此,心肌梗死的预防,控制危险因素很重要,血压、血糖、血脂需达标,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不能少,定期体检早预防。

心肌梗死是一种高致死率与高致残率疾病,发生心梗后请患者和家属一定谨记“时间就是心肌”,及时开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肌的血供就能挽救更多的濒死的心肌。

如果能在发病后2小时(120分钟)内,开通堵塞的血管,就可以挽救更多濒临坏死的心肌,使坏死范围缩小,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