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扶贫岂能不扶志!

2020-05-14 16:45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民生战役之一,它关乎着广大群众的民生福祉,关乎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一名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地了解到广大贫困人口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人人享有“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并且还有大量贫困户依靠这一次机会,辛勤劳动,奋发向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但是在我们扶贫干部和贫困户接触的过程中,却发现一股不正的“哭惨之风”正在逐渐刮起,更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一次,我们向一户贫困户询问家里有谁在外务工,他咬定“一个也没有,我们家没有人打工,所以收入很困难,怕是达不了标,请政府一定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困难”。这句话的背后,却是三个“闲置在家”的年轻劳动力。

又比如有一次,有一户贫困户向我反映说他们家房子垮了,只能居住在亲戚家,希望政府帮忙重建新房。可实际上,垮塌的不过是他亲戚家的一个废弃仓库,而他所谓的“亲戚家”才是真正的自有住房。

上述的例子,在贫困户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除了典型的“等、靠、要”思想外,甚至还出现了“争当贫困户”、“想方设法当贫困户”的荒唐现象。无疑说明在我们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中,部分村民的“钱”有了,“志”没了,就像一群哭着要糖吃的“巨婴”。

从贫困户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不可谓不大,方面不可谓不全,一些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户可能暂时就对此满足了,安逸了,也不再勤奋劳作了。然而这些长期享受国家扶持的贫困户眼看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周围的乡里乡亲生活越来越好,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长期以来依靠国家帮助,而不是自身努力的贫困户的思维形成了一种惯性,无论什么需求都指望着政府扶持,希望国家帮忙解决一切问题,他们只需躺着享受成果,失去了自主动力。

从政府帮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否认自己的帮扶手段粗暴、方式单一,对于贫困户的内心感受和精神帮助缺乏必要的关心。然而,各个部门填不完的报表,做不完的材料,让我们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去走进贫困户的内心。上级检查贫困户生活条件更看中各类“指标”是否达标,为贫困户谎报生活条件以求政策支持创造了客观条件。即使我们有心帮助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向各个上级部门寻求协调和帮助,上级部门也有自己繁忙的事务,加之其业务范围广,管辖范围大,对很多问题必须把好全面性,很难为某一户、某一个贫困户的就业耗费太多的心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对于复杂事物的多种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要牵好“牛鼻子”。这一切现象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个别贫困户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缺乏追求富裕的内生动力。

过去,我们的帮扶政策基本上都着眼于硬件条件,比如说要收入达标,要保障某些生活条件,但是很少对贫困户致富的意愿做出评价。贫困户谎称达不到指标,大家就着急;贫困户积极就业,反而遭到无视。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对于积极就业创业的贫困户给予更大的支持,更多的帮助,更好的政策,让没工作的羡慕有工作的,让收入低的羡慕收入高的。坚持宣传和实施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让贫困户放心致富,不用担心有钱了反而没政策了。

另外,我们也呼吁对一线脱贫干部注入更多的力量,输入更多的献血,调整考核的办法,不至于整天埋于资料表格,落到对贫困户的扶志“有心无力”的局面。脱贫干部既然愿意下一线,就说明他们一定是满怀热心要为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要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开拓道路。要让一线脱贫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能够让与贫困户一同努力成为工作的主旋律,而不是成为被各类表格、指标操控的人偶。

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大家嘱托“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在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经过快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战,贫困户的硬件生活条件已基本达标,全国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0.6%。我们应该更注重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扶贫更要扶志,确保贫困户劳动致富有力气,更有志气。(张成伟)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