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一首最美赞歌
“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一首最美赞歌
千里房县,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鄂西北十堰市房县窑淮镇西沟村,在过去5年多时间里,由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全县脱贫出列的示范村。这背后,离不开一位扶贫一线的“老村官”。过去5年多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如何在西沟村落实落地,被余建福写进了12本驻村扶贫日记里。在这些日记本中,记者看到了西沟村发展产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程,也找到了西沟村5年“蝶变”的脱贫印记。(9月28日 新华社)
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帮村同志的真实写照。自集中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一批又一批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志愿者、爱心人士下沉到各村,背着被盖卷、带着生活用品住在活动室、,穿着胶鞋、打着雨伞、带着笔记本,在群众中调研、征求意见,回去做发展规划,全村的发展、建档立卡户的脱贫,都记录在驻村帮扶干部的笔记本中,几年过去,人人都有了厚厚的几大本笔记本。
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心路历程。刚去的那一天,或许每名同志的新笔记本里,只有一篇驻村帮扶工作的领导动员讲话和驻村干部代表的表态发言,到底怎么干才能达到全面奔康的要求,其实心里都没有底,有不少同志还埋怨不该来。但在一天天的“磨合”中,他们一点点地接上了地气,工作经验一天天丰富起来,创新举措也多了起来,原先当着党员干部群众的面讲话还脸红,后来发言也可以不打草稿了,还可以获得群众的掌声一片,一年之后,对村里情况如数家珍,几年之后,建档立卡户全都奔上了小康,扶贫产业、集体经济搞得如火如荼,硬件条件大大改善,家家户户变了模样,12本驻村扶贫日记,记载着驻村扶贫干部们的奋斗历程、个人努力和村容村貌的山乡巨变。
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见证史记。很多地方的农村为什么穷?硬件差、软件差、产业为零,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产业支撑,无法整合资源,留不住人才,这些地方的农村自然变得越来越穷。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场制宜发展适销对路的扶贫产业,第一书记在原单位、乡镇、上级职能部门甚至争取到业界的大力支持下,摸清产业发展路子,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研究产业链接模式,试点开展产业扶贫。扶贫干部余建福为把茶叶产业做实做强,通过自学成了“土专家”,带领群众致富,帮西沟村发展了标准化茶叶基地,培育了茶叶合作社,引进了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茶叶产业为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帮扶干部也有极大的成就感。几年来,像余建福这样的同志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推动农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干部努力改变了农村粮猪型二元经济,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本驻村扶贫日记,是真扶贫、扶真贫的切实体现。脱贫攻坚,对于一些群众来说,是点石成金,而对于另外一些建档立卡群众来说,却如同将阿斗扶上墙壁,比如一些群众缺技术、缺志气、缺资金、缺信息,要把他们扶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线上,对帮扶干部有如过火焰山一般的“烤验”,“开弓没有回头箭”,帮扶干部以不落下一户一人的斗志,想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解数,帮助他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家门口介绍打工、学习新技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个春夏秋冬,走烂无数双鞋子,费尽了无数心思,撸起袖子、挽起裤管、甩开膀子,把贫困户一户一户地扶上了阳光大道,变成了小康户、富裕户、示范户,他们一石头打得穿的“狗窝”变成了小洋房,他们的摩托车变成了小轿车,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在扶贫日记里,记载着帮扶干部的真付出、真投入,也记载着建档立卡户点点滴滴的变化。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档立卡户甩脱了贫困的帽子,这是很多人关心关注倾心帮助的结果,其中帮村干部功不可没,他们默默无闻,他们勇往直前,他们坚定执着,直到完美收官,他们的驻村扶贫日记,如同一首最美的赞歌,激励着后来者接续奋斗,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工作推向纵深,稳步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伟大奋斗目标。(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