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以乡村文化振兴凝聚最广泛的文化自信

2021-07-15 14:50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自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概念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透露出文化繁荣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

乡村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根,中国最广泛的文化,源自于最广袤的农村,中国最深刻的文化,根植于最广袤的土地。中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健康繁荣,中国的文化才会全面繁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才会有最坚实的基础。

(一)

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之年,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衣食住行已不再是最突出的问题,满足农民精神需求,营造健康繁荣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跨入下一个阶段的必然要求。

跟上时代需要“富口袋”,引领时代需要“富脑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前所未有、政治制度独具特色的国家,开辟乡村振兴的道路可谓举世创举。前路如何探索、振兴如何实现,要依靠最广大基层群众的智慧,要依靠最广大劳动人民去实践。乡村产业要兴旺、乡村经济要繁荣,必须要有一批有文化、有理想、有能力的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敢探索、开拓创新。没有乡村文化的整体繁荣,就容易导致人们陷入价值迷惘、精神匮乏,也就无法孕育乡村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

乡村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在传统的中国农村中,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一片基层地区的运作,影响着邻里乡亲的交往,影响着每一个村民的日常小事。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积极向上、淳朴和睦的乡风民俗,引导者人们走在一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是文化全面振兴的牢固基石。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没有健康文化的滋养,构筑整个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便是无根之木。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只有乡村文化繁荣健壮,文化自信才能生机勃勃。农村的土地,孕育了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勤劳;农村的山河,教会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农村的乡情,滋养着中国人的道德涵养……农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今天我们要实现全中国的文化振兴,让这片最广阔、最深沉的文化沃土开满繁花便是必经之路。

(二)

早在新农村建设时期,乡风文明建设就被视予了高度的重视。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文化振兴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实践与探索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人才的空心导致了文化传承的空心。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老人儿童缺乏发展的激情与能力。曾经田间的热火朝天变为留守孤房的暮气,曾经为家乡发展群策群力的景象被“各扫自家门前雪”所代替,个别乡村就连作为战斗堡垒的党组织都是靠一些老人勉强支撑。这种情形下,很多留守农村的人已经没有了传承文化的动力,即使心有余力,传承的对象却后继无人。

新文化的冲击缩减了传统文化的阵地。改革开放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巨大的社会冲击下,很多农村人民迷失在了新文化的海洋,盲目地追求“新潮”“网红”,将生养了几十代人民的传统文化视作“落后”“老土”。一些被现代浮躁的气息所席卷的人,甚至产生了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信奉起负面消极的“叛逆文化”“佛系文化”等等。

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对文化发展形成了客观障碍。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也向我们科学地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多年的奋斗发展,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城乡发展差距却显著增大,在这种“相对贫困”之下,农村人民在面对城市的富裕繁荣时,很容易形成唯物质论的“拜金思潮”,蒙蔽了人文的温暖与精神的追求。

(三)

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领头旗”,在我们这一代人接过这一旗帜的同时,也接下了如何将其发扬与传承的问题。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让文化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长期以来,农村与生产粮食紧密挂钩,但农村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正如农村的青壮年为了挣钱奔向城市打工,被“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所压得喘不过气的城市人也想寻找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与传统自然生态紧密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乡村旅游、历史展览、传统手工等有关产业已日渐若热,进一步深入挖掘更多文化价值,让文化产业成为富裕生活的重要抓手,既能促进文化繁荣,又能吸引人才返乡。

全面深化改革,放手发动群众,进一步解放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在物质的市场经济上,政府力行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由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但是中国的文化市场,还亟需公共单位更强力而科学的支持。我们以前常为乡村“定制文化下乡”“规定村规民约”,客观上造成了主体缺位,要真正维持长久发展,还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自主创造性,以满足更加贴近群众自身生活、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中兴的可行道路。古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为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为勤劳工作、敬业奉献——传统文化其实与新时代的要求一脉相承。在面对“口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尴尬现实之时,党的十八大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血脉、百年革命奋斗历史融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塑,顶层为我们规划了道路,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亿万人民的探索与实践。

(四)

一个民族若不能向世界讲述它的故事,向世界彰显它的精神,便很难说它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只要乡村这最广袤、情系最多人民的土地能够实现文化的繁荣,中国大地上就必然将凝聚出最强大的文化自信,就一定能让整个中华民族凝铸兴国之魂。(张成伟)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