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以“七年知青岁月”点燃青年热血

2021-09-13 15:39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去年,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进入了决战决胜阶段,作为单位里学历较高、办公室工作刻苦的年轻人,我受组织安排到贫困村成为了一名专职驻村工作队队员。

在衣食不愁的城市里出生,在只有书本陪伴的象牙塔里成长,很多亲戚都说我是要“坐办公室享福”的。倏然到陌生的农村工作,肩负起重大的任务,工作和生活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工作上琐碎繁杂,不仅工作量一眼望不到头,很多群众纠纷、具体困难,缺乏工作经验的我更是无从下手。生活上,我住在村民家里,吃住难以适应,床上的尘螨搞得一身红疹、瘙痒难忍,整个屋子里都是猪圈味,即使经常因为工作繁忙熬夜,也会被嘈杂的农机声和村广播在六点钟准时叫醒。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它没有渲染领导人“年少风光”“挥斥方遒”的样子,而是真情实景地一笔笔描画了一个处境飘零的孩子,如何在艰苦的农村一步步塑造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深厚的人民情感。习近平在知青队伍中插队年龄最小、时间最长、地方最艰苦,一一克服了把皮肤挠破的“跳蚤关”,只能吃粗粝杂粮的“饮食关”,艰苦劳累的“劳动关”,以及最重要的,从“京城子弟”滑落成“普通农民”的“思想关”,走正走好了从政生涯的开门一步。文字入眼,我多次忍不住潸然泪下,一是感叹振奋,二是愧疚难当,我之困难、委屈、挫折不足彼之一二,彼之奋进、情怀、担当是我之百千。

攻难克苦,越是艰辛越要向前。初到陕北,巨大的落差给了北京的知青当头一棒,多数知青难以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在插队后的一两年便到了军队、工厂、学校,谋得了稳定优异的工作。习近平因为家庭问题站在了政治风波的中心,15岁就到了条件最为破落的梁家河插队,不仅生活艰难困苦,人生前途更是渺茫,别人的起点从“零”开始,习近平却是从“负数”开始。面对生活和思想的困境,他没有自暴自弃,干农活虽不熟练,却“从不惜力,甚至比当地人更为拼命”;饮食上从“习近平拿面包喂狗”到“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为求向党靠拢,向组织递交了十几封入党申请书,将组织交办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为了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习近平更是身体力行、磨破嘴皮,号召大家建基础、搞沼气、办实业,将一个大量外出乞讨的穷山村,转变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典型村。今天,我们这一批驻村干部是带着组织的关怀与期盼沉到农村,面临的基层生活工作环境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习近平在农村留下的攻难刻苦的伟大精神却是跨越了时空,永不褪色地激励着我们摒弃畏难情绪,积极干事创业,激流勇进,振兴乡村。

厚植乡土,情系人民砥砺初心。习近平到梁家河大队一去就是七年,其中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已经与梁家河的乡亲和土地连在了一起。经赵家河整队之后,习近平成了在文安驿公社受广泛认可的“干部”,他却依然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农民”,还经常称呼自己为“老陕”,完全将自己看成了陕北农民的一员;但另一方面,习近平在担当奉献上却完全不将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群众,而是嘴里念着老百姓、心中装着梁家河,全心全意想要带领全村人改善生活、过好日子。为此一直想上大学的习近平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放弃了1974年的招考机会,只因“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基业,是共产党员打下来的,更是人民群众打下来的,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作为驻村干部,不是到村来作威作福、安逸享乐的,而是要来当“孺子牛”“老黄牛”的,而是要真真切切为群众服务的,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目标,把人民的期盼作为努力的方向。

勤学善思,涵养思想充实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很多人都提到了知青的行李里有“不大但是很重的箱子”,接站的人都拎不动,原来装的都是习近平带来的书。几乎每一个人都回忆到,习近平对知识如饥似渴,一有时间就卷不离手,自己的书看完了又借他人的看;即使白天的劳动再辛苦,也要每天看书到半夜,照亮的煤油灯把脸都熏黑了。除了看书,习近平还经常与其他人交流思想、讨教方法,从耕地畜牧、日常工作,到国家发展、国际形势,都坚持学习思考。在《习近平在正定》等后来的采访记录中描述,习近平在担任领导干部后,依然长期坚持着学习的习惯,其学识的广度、深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分子都感叹不如的程度。学习和思考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关键,“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教训仍未远去。对此,身在农村基层的我们要随时保持身处课堂的紧张感,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切实掌握工作需要的本领,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增强思考创新的能力,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没有对困难不认输、勇向前,就磨练不了顽强的意志和理想;没有与群众同患难、共前行,就培育不起深厚的联系和情感;没有对知识多学习、勤思考,就找寻不到发展的道路和方法。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驻村干部,要遵循核心的脚步,点燃热血,浇灌土地,让自己前行,让自己的村前行!(张成伟)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