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家风也无痕
一个人走的再远,只有家是终将回归的地方。提起“家风”,作为中国人我们总能说道一二,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人家规家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如《礼记·大学》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还有《三字经》中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等都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家风传承。而对我来说,家是人生的起点,是心灵的港湾,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是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归宿。
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才能避免在人生道路上走弯路。在中国“家风”是被众人所熟知且重视的,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亦或是《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时无刻不在彰显良好的家风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优良家风就如精神食粮,每个人都能源源不断地从其中汲取营养。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不需用华丽的词汇表达,却蕴含着淳朴的道理,家风予我的影响大体有三个部分勤俭节约、为人处世和自强不息。
首先,说说勤俭节约。节俭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虽然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了,但勤俭节约的精神永不过时。“宁可撑死人,不能占着盆”,这是小时后爷爷时常说的一句话。每次吃饭吃到最后,盘中剩下些许菜肴,爷爷总会把它拨进碗里,然后吃的一干二净,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们家都养成了不剩菜不剩饭的习惯。爷爷教育我们:一点点的浪费乍一看不算多少,但成年累月的积攒起来,却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先辈们吃得苦,把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事物都是有感情的,每件东西都有它的用处,如果随意丢弃,那么它会伤心的”,这句话是奶奶经常说的。家里有什么东西坏掉了,她总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以改造,让旧东西重新焕发新活力。家中不用的脸盆、旧家具、旧衣物等,母亲也总会把它们清洗干净,然后整整齐齐的放起来。“说不定哪天就有用了”,这是母亲时常告诫我们的。从小感受到勤俭家风的我,也养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观,不跟风随大流,不盲从乱花钱,生活也在一点一滴的累积下变得越来越好。
再者,谈谈为人处世。现如今,网络上告诉大家为人处世的道理太多了,恐怕几本书都写不完,我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内容,但这些东西确不是看得越多就越有用的,人们常常陷入“听过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无奈境地,那是因为道理只是听了,并没有转化为改变人生的行动力,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真正深刻影响我为人处世的却还是长辈从小就教导的朴素观念。“一口唾沫一颗钉”,这是大伯经常强调的。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要守信。记得小时候,朋友到家里来玩,他非常喜欢我的一个玩具,我就随口给他说“这个简单,我知道地方,回头再买一个送给你”,于是我朋友非常高兴,我也觉得内心得到了满足。然而现实却常常不如人意,因为我这个玩具是几年前买的,等我到店里去的时候,人家早卖完了,并且后续也没有再进货。这可怎么办呀!“不是我不够朋友,卖完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心里这样安慰着自己。结果当晚我把此事告诉父亲希望得到他支持的时候,父亲语重心长的给我说,咱们老王家的人最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一定要办到,你不管了,明天我给你去找。结果第二天父亲骑着车,跑了大半个县城,终于在百货商场找到了那种玩具,买回来让我送给了同学。通过这件事,我深刻的认识到履行承诺是一种美德,承诺一旦作出,就必须实现。生活是点点滴滴的小事构成的,诚信做人就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此外,长辈还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有“仪式感”,不能糊里糊涂的过日子,例如早上起来叠被子、周末打扫卫生、过生日家人互道祝福、过年祭祖要严肃隆重等等。虽然长辈们没有教给我什么大道理,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尊重,使我感受到生活独特的意义所在,更加充满热忱的去面对生活。
最后,讲讲自强不息。这其实并不是长辈们直接教导我的,而是通过聊天了解他们人生经历总结出来的。爷爷年轻时是一名厨师,家里穷孩子也多,他除了白天在食堂做饭以外,每天晚上还要推着车去卖小吃,家中所有家务都是奶奶一个人在干,大伯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大专,毕业后进了事业单位工作,父亲年纪轻轻便进工厂打工,因为踏实肯干被领导重用,母亲也是自学考上了大学,然后进防疫站工作。他们这两代人,完全没有任何长辈的余荫,纯粹就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从零开始一步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想起来,令我钦佩不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代在改变,虽然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再寒门映雪、凿壁偷光般的去读书,也不会吃不饱穿不暖的去干活,但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奋斗者的身姿,奋斗是人生最高的礼赞,奋斗是通向理想的桥梁。我相信,只有不断奋斗的人生,才是无悔的人生。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正是这些朴素的道理撑起了家的内核,在这些优良家风的传承下我们家几代人共同创造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国家也是一样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承传统文化,学习前人精神,共同建设富强民主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梓州微评)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