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利民贵在多点“村能办”
四川积极推动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试点,创新采取全程代办等形式,上门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帮助乡亲们排忧解难。(7月21日,人民网)
“便民利民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方便群众,高效、便捷办理好事情。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意见》,旨在倒逼政府服务改革,提升政府效能。政府的主动作为,“留白”于人民群众参与监督,促进了便民事项改革进步的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把“人民至上”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落实于行动上,润到人民群众心坎里。然而,在便民事项办理中依然存在短板,如政务服务者面对“办不成事”的境遇,“无能为力”的“无奈”有之,在为群众办事上,“带齐全再来办”的“告知”有之,在“程序”上,“够方面”的“不耐烦”有之。“便民便利办实事”需要政府服务者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而非自吹、自弹、自唱。“便民便利办实事”应下点“先见”功夫。以“一次办成事”为效果导向,在工作方法上做好“加法”,在便民服务办事程序上做好“减法”。
在群众之“思”上,谋办事难点的“出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每个人的生活路劲不同,对事物认知自然不同。政府服务者既要有为民办实事的主动意识,又要有群众办不成事的困境意识。如北京新成立的“办不成事”窗口。希望群众能“办成事”是政务服务者的“一厢情愿”。便民服务的“办成事”需要政务服务者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要站在不同群众的角度多想想、问问、看看群众“办成事”上存在的“难”,如群众“会不会”“行不行”“难不难”。提前在“难”字上,做好纾难解困措施。
在办成事之“需”上,做主动思考的“加法”。“会办”“能办”的前提是知道怎么办。走到办事窗口被告知“资料不全”的有之,被告知“资料不对”有之,被告知“不符合要求”的有之......纵使政务服务者耐心解释,但始终改变不了“办不成事”的事实。也暴露出了政务公开没有落地生根的问题。解决群众“会办”“能办”却“办不成事”的问题,每位政务服务者都不能置身事外,都应该主动思考,主动求变、求进,而非次次要让群众的“挫败”来倒逼政务服务改革。政务公开的目的是让群众知道。仅仅是公开而非知晓、理解,政务公开是无生命的。鉴于此,在制定惠民举措时,要善于从惠民政策执行与否的正反两方面考虑,惠民政策地的效果,惠民政策未落地的后果。因此,群众能不能“办成事”,政务服务者应靠前主动思考,在“未雨绸缪”上做好“加法”。
在办成事之“序”上,做办事程序的“减法”。“便民便利办实事”的初衷的是办事不麻烦,简单而快速。“一网、一门、一次”的改革就是办事程序做“减法”的蓝本。自全国在线政府平台建立以来,“一次性”办理好事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俗话说“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政务服务程序不变,但是周遭政策和环境在变。曾经便利的程序可能变得不再便利,抑或有了“互联网”+的载体可以变得更加便利。因此,政务服务者在“便民便利办实事上”既要坚持不懈做主动思考的加法,更要在办事程序上要守正创新做“减法”,开门纳谏,入户闻民情,走好线上与线下的“群众路线”,主动在群众的“辣言辣语”中找准做“减法”的切入点。(蔡菲菜)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