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生态体系建设提速

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生态体系建设提速
2023-06-05 16:51 来源: 编辑:中国消费者报 浏览量:0

当前,汽车市场加速向智能网联化转型,智能网联汽车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近期发布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立足智能化基础设施环境,过去一年内示范区逐步推进3.0阶段首个100平方公里建设,车路云一体化服务效果显著提升、政策标准化与管理协同有序增强、产业聚焦态势日益明显。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这将对智能网联汽车消费市场产生诸多积极影响。

近年来,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此前,《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不断激励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市场使用环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新能源车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搭载比例达到48%,呈快速增长态势。

消费市场对智能汽车的接受度日益提升,这一点从前不久举行的2023上海国际车展现场就可看出端倪。在本届车展上,各大车企除携旗下最新智能网联汽车登场外,还都展示着自家的新智能网联技术和研究成果。

当智能网联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地程度对消费者体验智能网联汽车生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如今,自动驾驶单车智能技术路线还存在感知盲区等长尾问题,由此导致短期内无法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运营。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理事长张相木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市场发展,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汽车所扮演角色从单纯的代步工具逐渐变成除了家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但智能网联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何规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据了解,这与车网融合度低、标准不统一、车端测试成本高等多项难题有关。尽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成为眼下的首要任务。

《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实践车路云融合技术路线发展良好,充分发挥了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作用。在示范区路段,持续强化路测基础设施支撑,实现60平方公里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全覆盖,形成功能服务20余项,同时持续优化标准路口建设。此外,在网端,融合5G、C-V2X等多种技术,实现329个智能网联路口C-V2X网络全面部署与335.6公里双向城市主要道路EUHT网络信号连续覆盖,支撑开展车辆监管、远程驾驶、车路协同等功能。

在标准化成果方面,搭建“车—路—云—网—图—安全”示范区标准体系,累计完成示范区标准20项。推动5项团体标准转化与6项北京市地方标准研制。与此同时,持续建设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采取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并重措施,为企业车辆测试及商业化探索提供保障。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龚伟杰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地方通过道路测试做了很多前置探索,尤其是多地对道路测试展开探索,而地方法规和管理条例也是未来制定法律法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40多个地区已经发布了道路测试细则,在立法和政策先行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和北京政策先行区。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数据安全关系着整车行驶稳定性以及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满足监管数据安全需求,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引入区块链创新技术,开发了“自动驾驶安全监管链”系统,打通车辆行程、车辆异常行为和自动驾驶事故等数据,并与车辆监管平台有机融合,满足数据防篡改及数据溯源等需求。截至今年3月底,示范区已有19家测试车企,已发放牌照578个,示范区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1449万公里。

2022年8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六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龚伟杰认为,在道路交通领域,需要地方的先行先试推动进一步全国性的立法。最近,自然资源部将进一步发布多个城市开展地图试点的通知,希望通过试点的方式推动地理信息表达、数据采集、安全存储等领域标准和法规进一步完善,为广大智能网联汽车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