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揭牌成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揭
大运河究竟是如何孕育沿岸居民的?大运河有着什么样的水工科技,又孕育了哪些丰富的文化、文学? 8月26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在南京揭牌,这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设立的第10家分院。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文博考古分院依托南京大学,以南京大学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为主体,聚焦文博考古主题,统筹研究力量,将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流传已久,大运河的叫法已至少百年
△王健
“中国运河的名称五花八门,如沟、渠、漕河、运粮河、布河、官河等,宋代以后,最常见的名字就是运河。《新唐书·河渠志》有运河专篇,运河列入正式名称。那么,大运河、中国大运河一类的称谓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研讨环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健抛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叫大运河?而不是叫运河呢?
“最近有一种说法,1958年淮阴卷烟厂生产一种香烟叫‘大运河白香烟’,所以以后就叫大运河了。还有一种说法是,1958年江苏省成立了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所以我们的运河慢慢就叫大运河了。”王健说,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唐宋以后,“运河”一词开始普及,而“大运河”的叫法也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而且“大运河”是一种国际话语。
王健介绍说,从马可·波罗来中国传教开始,传教士、旅行家们就习惯把中国的运河叫“大运河”,英文为the Grand Canal。“我翻到1842年伦敦的新闻画报,上面把大运河和长城摆在一起,并用了‘大运河’一词,‘大运河’其实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
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大运河这个词的?王健表示,从他查阅的史料来看,1919年的大运河疏浚报告中,就用的是“大运河”。“只会更早,不会比这个更晚了。”
考古,让大运河更有“张力”
大运河是流淌的,它孕育了沿岸3亿人口。
大运河流经的每一个地方,都埋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考古学家们用考古的方式让它们还原、呈现在公众面前。也正式因为有大量的考古成果,才使得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
△林留根
在揭牌仪式的研讨会环节,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介绍说,通过考古,可以知道运河的变迁。他说,根据大运河各个时期开挖的规模、航运、繁荣的成都,可以把大运河的开凿、修建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商周是初步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隋唐宋繁荣和发展阶段、元明清是南北直航和再次繁荣。现场,林留根对仪征拦潮闸、镇江京口闸、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淮安天妃坝、盱眙泗州城、汉晋下邳古城、南通国清寺、盐城西溪盐场遗址等众多运河考古项目进行了盘点。
林留根说,正是因为考古,让大运河更有生命力,也更有张力。他说,历史上除了隋炀帝和大运河有关外,还有很多人都和大运河有关。比如:西汉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他就开凿了盐运河——茱萸沟。“吴王刘濞为便于开采海盐、运至都府,开挖了一条人工运河,被称为茱萸沟。茱萸沟也称‘邗沟’,今通扬运河的前身。因为以运盐为要,所以也称运盐河。茱萸沟与现在古通扬运河的西段基本吻合。运盐河‘西起扬州湾头,东至海安三十里墩,计长一百九十五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东西流向的人工运河。”
不简单,将搭建大运河探讨研究平台
揭牌仪式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文博考古分院与中国海盐博物馆、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等14家单位举行了协同共建签约仪式并颁发了首批研究员聘书。同时给林留根等7位考古专家颁发了首批研究员聘书。
△贺云翱
文博考古分院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大运河考古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基础性学术工作。考古工作的成果进一步解释了大运河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考古工作加深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学术认识,在基础理论研究、文保项目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贺云翱解释说,大运河考古就是对大运河的本体(河床、河堤);大运河水工设施(船闸、水闸、水坝、水利枢纽等);大运河运输设施、运输工具等(如国家仓储、漕运船只及其运输物、桥梁等);大运河管理机构及设施(衙署、制度性遗物等);大运河沿线城市城镇乡村及其相关文化遗迹(聚落遗址、码头、手工业遗迹、会馆、街区等);大运河石刻;大运河相关遗存(如重要支流、与运河相关的海上丝路遗迹、重要人物活动遗迹等)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那么,文博考古分院成立后要做些什么?“整合文博、考古等力量,搭建共同讨论和研究的平台。”贺云翱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陈爱蓓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爱蓓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文博考古分院以江苏境内大运河文化带田野考古工作为抓手,集聚研究力量开展大运河文物及考古领域的专题研究,不断开辟研究方向和领域,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标识”,提供坚实有力的智力支撑。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宋经纬/文 牛华新/摄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