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这条路他们走了32年“海安舅舅”接力支教“小凉山”

“海安舅舅”接力支教“小凉山”
2020-09-09 08:51 来源: 编辑:现代快报 浏览量:0

(记者 白雪银/文 王曦/摄)8月底的云南天气转凉,学生们陆续返校。中午的下课铃响了,海安支教老师王加云布置完作业,便一路小跑往宿舍赶,给在这里读高二的儿子陆地做午饭。这是她第二次来到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支教。10分钟后,刚上完地理课的陆地也往宿舍赶,而他的地理老师,正是王加云第一次支教时的学生王庭红。“我当年教的学生,现在教我儿子,学生刚认识我时是16岁,儿子刚认识他时也是16岁。”在云南宁蒗,王加云时常感叹这个奇妙的人生际遇。

△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

宁海之约:用木材换人才

这场奇妙际遇的背后,是一个长达32年的约定。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县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直到1988年,全县还没有一个人考取本科。1988年,宁蒗县与江苏南通海安县签署协议,以木材换人才。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

“当时海安需要木材,我们需要人才,双方根据相互需要达成协议,以木材换人才的方式搞教育合作,也是一种互惠互利。”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达峰说。于是,1988年8月,35名海安教师跨越八千里路来到宁蒗,开启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的先河。

△学校教学楼

△操场上运动的学生

“第一次来宁蒗的时候很不习惯,供水经常中断,因为高原反应时常头疼,但想了想,前几批来支教的老师要艰难得多,喝水都要自己拿着桶上山去打,还要自己过滤,我就鼓励自己慢慢克服。”2001年,作为第四批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王加云和丈夫陆瑞华一同来支教。“我爱人之前身体一直不好,我们一直没要孩子,到了这之后换了环境,身体也慢慢好转了。”2004年,王加云结束了3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家乡海安,同年生下儿子陆地。

△海安教师王加云

海安老师赴宁蒗的支教一批批进行着,到了2019年,第十批支教团组建之时,王加云和丈夫又一次报了名。“一直都想找机会看看我们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正好孩子也大了,一起带来,让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吃点苦,将来学会感恩。”

再次来到宁蒗,王加云惊喜地看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来这里至少要花三天时间,现在一天就能到,各方面的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学生也增加了好几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最让王加云惊喜的是,许多同事都是她曾经的学生。“至少五个老师都是我之前教过的,两个和我一样是英语老师,现在一起备课,还有王庭红老师,现在教我儿子。”

△王庭红在辅导王加云的儿子

“王老师刚开始没认出来我,但我对她印象很深,现在还会梦到她在班上听写英语单词。”谈到再次与王加云相遇,王庭红不禁感慨人生的奇妙,第一次体会到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去年10月,腿伤还没完全恢复的王庭红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看到了正在备课的王加云。“她一说话我就认出来了,瞬间仿佛穿越了,回到了高中时的课堂。”王庭红说。

△王加云和她曾经的学生王庭红

15年后重返故地,看到自己的学生也成了老师,王加云心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欣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传承。”而王加云等海安老师的言传身教,也默默塑造着王庭红的教学理念。“除了抓好孩子们的功课,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去感受更广阔的天地。”

△王庭红在上课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受教于海安支教老师孙锦群的郭兰金、罗兴旺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的三尺讲台,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海安老师指导的卢志强、杨斌等几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做一个好老师,不如带出一帮好老师。”这是所有海安支教老师的共识。

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学高,也是海安老师的学生。1995年他以宁蒗县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云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宁蒗,成为一名政治老师。20多年来,海安老师的教学理念也一直影响着李学高。“海安老师过来支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活跃在宁蒗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海安老师的学生。”在李学高看来,“宁海之约”不仅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转变。

从35到281,“海安舅舅”情洒小凉山

如今,木材供应早已不再紧张,宁蒗也早因水土保持禁伐森林。“木材换人才”的故事成为了过去,但宁海之约一直在延续。32年间,陆续有281人次的海安老师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把爱和知识播撒在小凉山。他们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 2 万多名,输送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其中有很多人毕业后陆续返回宁蒗,奋战在当地的教育、建筑、医疗、商业等领域,为建设小凉山最美彝乡贡献着各自的力量。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荣获江苏“时代楷模”称号,江苏电视台供图

“宁海之约发展到今天主要是一种扶贫的模式了。长期的扶贫靠教育,所以教育扶贫在我们凉山地区现在尤为重要。”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达峰说。宁蒗人也把当地最尊贵的称呼“舅舅”送给海安老师,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海安舅舅”。在宁蒗县,摩梭家庭舅舅承担了家庭中的重活累活,受到姐妹儿女的敬畏和尊重。“海安舅舅”这个称呼,是宁蒗人民对海安教师的最大肯定。

高校陆续开学,宁蒗宁海民族中学2020届毕业班的学生正接连奔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各个城市读书深造。孩子们走出大山,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海安第十轮支教领队陶长江讲起来,无比自豪。“一个孩子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许就能带领一个家脱贫。”这也代表了很多海安老师最朴素的心声。

原文地址:http://xdkb.net/p1/116725.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