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强校涌向省会,这些高教弱省能否逆袭?
大学出走,两股潮流。一者中西部985为寻求发展,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二者地方强校集中向省会迁徙,壮大一些高教洼地。
第二股潮流近来诉求频频。在山西,位于晋中的山西农业大学将注册地变更为省会太原,位于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欲与太原师范大学合并;在河南,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在郑州建设龙子湖校区;在安徽,有诉求将位于马鞍山的安徽工业大学和位于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迁址合肥……
西学东渐,中西部985高校在东部布点,让名城名校互相成就。一些高教弱省的地方强校迁址省会,能否遵循相同规律1+1>2呢?
迁
堂堂省会,一所一流大学都没有,太原如斯。
太原只有一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太原理工,今年网红教授郑强空降太原理工担任党委书记一职,接着与企业合作共建的20个研究院批量揭牌,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除了太原理工,太原其实还有一所中北大学,被誉为“人民兵工第一校”,一所山西大学,20年来始终在困境中寻求突围。据《山西日报》消息,11月5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指出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北大学三所学校。
还有一批省字头的高校实力不弱,但是不在省会太原,比如创建于1907年的山西农业大学,主校区位于晋中;以及位于临汾的山西师范大学。
9月底,山西农业大学低调透露注册地更改消息,正式将注册地变更为省会太原。针对山西师范大学与太原师范学院是否合并一事,8月11日山西省教育厅答复称,正加强与教育部的沟通,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全力推动工作开展。
同样位于高等教育中部塌陷区,河南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成为赢家,211郑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大学(B类),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过,对高考报名人数超过百万的河南来说,名校还是太少了。
2019年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南大门正式落成。今年5月初,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表示,希望河南大学以郑州校区建设为抓手,支持郑州发展。
另一中部省份安徽,虽然坐拥985中科大,但与长三角其它省市如江苏、上海相比,还有再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诉求。
9月29日,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块的建议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的回应。建议提出,将有一定实力的地方特色型大学,迁址合肥或者在合肥建立新校区。
安徽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高校建设。建议认为,合肥拥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仍然不够,扶持其他基础较差的高校如建筑大学、合肥学院等,成效又太慢。
得
名城,名校,互相成就。省会的首位度,地方强校的办学实力,相互借力。
湖北亦是中部省份,省会武汉却是高教名城。GDP占湖北1/3的武汉,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高校数量,都超过了湖北其他地市的总和。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学由一个传统的封闭系统走向开放,那么大学跟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会非常密切,名校和名城相互建构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周光礼认为,在开放系统下,强调大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耦合。对城市来说,产业要转型升级,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发展都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有大学才会有知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容易达成共识。
河南省会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2018年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列数河南省字头的高校,河南大学在开封,河南理工大学在焦作,河南师范大学在新乡。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中,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A类(A-)学科,成为河南省属高校唯一进入全国第一层次的学科。河南理工大学也是全国煤炭高校进入A类学科的三所高校之一。
再看安徽,安徽工业大学在马鞍山,安徽理工大学在淮南,安徽师范大学在芜湖、安徽财经大学在蚌埠。有人说,合肥心里苦。
在中国科教网公布的2020-2021年财经类大学TOP20中,只有安徽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不在省会城市,不过东北财经大学在大连。
周光礼指出,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政府对大学拨款所占办学经费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大量的经费都需要依靠学校自己去筹措。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如何极大地扩充资源,已经变成关系到每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向东部沿海省份迁徙还是往省会搬迁,都是为了资源。
在此背景下,“西学东渐”也已经成为一股趋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所985,全部在近两年内有明确动作。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两股潮流说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受外部社会的影响,中西部985或三四线城市的本科院校发展受到区域相对弱势的制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樊秀娣认为,从更广阔角度看,高校不再是象牙塔,大学需要与区域经济科技的深度交融中去发展。中西部985或三四线城市的本科院校往发达地区“挺进”,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发展潮流。
失
事物总有两面性,强省会愈强,弱地市愈弱。
樊秀娣认为,地方强校迁址省会,可能对相关大学的阶段发展有利,也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教育发展的滞后。一言蔽之,不利于实现均衡、科学、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
教育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加强全国高校布局顶层设计的提案》的答复中表示,高校搬迁涉及高校办学重要事项变更和高等教育布局重大调整,对此秉持审慎态度。
针对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迁址合肥的建议,安徽省教育厅回应称两校尚无迁址打算,因为两校是统筹考虑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区域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布局等各方面因素后设立的。
然而,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很难支撑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一来经费始终是制约大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来区位劣势更加重了生源师资流失的困境。
这一现象东部省份也难避。2018年江苏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分摊到镇江市的还不到南京市的1/7。江苏大学2019年毕业生数据报告显示,留在镇江的本科毕业生占比仅为21.74%。
地方办大学的出路在哪里?樊秀娣认为,面对这样的教育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大对省会教育投入的同时,利用地方高校“挺进”契机,通过各种政策条件,带动地方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周光礼认为,中国这么大,不宜一刀切。在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如广东、江浙一带,有些县级市的财力足以支撑一所高水平大学,可以在县域布局。985高校西北工业大学今年在苏州太仓市落户异地校区,中外合办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已经在苏州昆山市成立8年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布局,以职业教育为定位的高校办在地市和县上,其实大有可为。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