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没用的大学生 应尽快停止高校扩招势头!
中国不缺没用的大学生
“保就业”引发了对中国高等教育是否过剩的争论。
正方提出“一线城市扔块砖都能砸死几个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等于失业”,这确实符合很多人的感受。
反方说“中国的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八成网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也可以找到确凿的数据支撑。
那么,“大学生”(本文中泛指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到底是过剩了,还是不足?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高教断代的中国
“本科生在中国人口中只占4%”的说法广为流传,演绎出诸如“中国95%的人没有上过大学”等等悲情控诉。这是典型的“真实的谎言”。4%这个数据基本上真实,单独提出却有故意误导之嫌。
4%没有计入基本与本科生数量基本持平的专科生,也没有计入本科以上学历的硕士、博士。
真实的权威数据是,2017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全国共有具有大学教育程度人口为1.9593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越14%。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各种等同学历培训考试的最广口径统计也不超过18%。
这个比例显然和全球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距,比如在发达国家中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并不算高的美国,“大学生”占比也要达到了42%以上。如果以40%为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至少还要增加2.5倍。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中国的就业市场缺少大学生。高等教育人数占人口比例是用来表征国民受教育程度的,在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劳动市场人才需求的参考指标。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过十年空白期,再加上此前的高等教育资源高度稀缺,高等教育在不同年龄段人口中的分布极其不平衡。
因此,总人口中“大学生”比例低,并不能证明就业市场缺大学生。
大学生的真实劳动力市场状况
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岁-59岁年龄段人口数量为8.97亿,这一年龄段是主要的劳动力。
60周岁的统计节点,正好覆盖了1977年高考恢复后高等教育复兴的起始点。这意味着1.95亿的“大学生”人口基本集中在这一年龄段,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生大约占劳动力人口的21.8%,这占比不算很宽裕,但是稀缺度要比想象中要低很多。
而且,8.97亿人口中真正属于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年龄范围更为狭小。以2020年为分析节点,2000年后出身的还未满20岁,达不到大专毕业的门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起点较低,与大专以上学历人才的就业领域基本不重叠。1980年前出生的人口已经年届不惑,处于职业稳定期,也不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
掐头去尾估算一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集中在80后-90后人口,这一年龄段大约有4亿人左右,而这一年龄段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数据是较为完整的,整合计算后“大学生”数量约1.2亿以上,在4亿80后、90后中占比在30%以上。
80后、90后已经进入了中国大学扩招的高潮,在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人口比例陡增是意料之中的。
然而,中国经济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产业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4亿劳动力市场竞争主力中,大学生占比30%,这个比例当然也没有发达国家高,还有10%以上的距离。可是,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距离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距离,适合高学历人群的就业岗位不足。
第三产业是高学历劳动力的主战场。美、日、韩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75.3%、68.1%和55.1%,以高端制造业著称的德国第三产业占比和日本一致,也达到了68%。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仅43%,距离刚踏入发达国家门槛的韩国尚有12%的差距。
再考虑到我国农业的现状、制造业以中低端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确实存在较大缺口。这一缺口又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被放大。
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中于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大学生人口向这些地区集中也是必然的。再叠加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本身就是高等教育资源集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效应非常明显。
因此,在这些地区“大学生满地走”并不夸张。
2017年6月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35.8%,与5年前同期水平相比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
按照每年3%的速度计算,2020年来沪就业的外省籍人员中的比例应该超过了40%。而这还是在各种人口流入限制的条件下实现的。上海如此,常住人口大学生人口比例接近30%、比上海高出近10%的北京肯定更为夸张。
而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最通畅、话语权最大,因此近年来“大学生过剩”的情况备受瞩目。而这也确实是实际情况。
两难的境地
中国大学生到底是过剩还是不足,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中国的两难境地。
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即便是进入快速扩招期的80、90世代,大学生占比30%依然是不够的,还有至少10%的缺口要补。从经济状况看,就业压力大、竞争残酷的“过剩”确实是事实,再搞“学历大跃进”不仅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对个体处境、家庭经济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复杂,姑且不论。
严峻的现实逼迫着人们做出选择——这既是政策层面的公共选择,也涉及到家庭和个体的选择。
在政策层面上,应该尽快停止高校扩招的势头,淘汰一批教育质量低下的“文凭贩子”。与其浪费资源在无质量的空头高等教育上,不如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这方面的政策导向已经初露端倪。
从家庭和个体选择的角度看,要对高等教育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今天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两极分化、中间分层。所谓两极分化是最高端的人才供不应求,而最底层的体力劳动也缺口很大。
这两头不愁就业。中间层的发展空间并不乐观,但在一些冷门行业、技术行业的就业缺口依然存在,这些就业岗位并不见得学历门槛很高。如果学习能力和天赋都有限,读个不上不下的伪高校再加学个随大流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是很暗淡的。作为人力投资的性价比很低。
当然,归根结底,大学生既缺又不缺的两难困境涉及到经济体制、社会观念、公共治理的深层问题。中国距离真正的“发达”,还是有着需要逾越的天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