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立贤小学率先试行“课堂诊断量表”
南京立贤小学率先试行“课堂诊断量表”
2021年秋季学期,一场全面实行“双减”政策的深刻教育变革在南京市立贤小学发生。学校认为,课堂提质,是让“双减”落地的最优解。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一张“课堂诊断量表”率先在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组课堂教学中实践。
一张“课堂诊断量表”,带来什么变化?
与传统的听课相比,立贤老师有了课堂评价的“实践工具”——课堂诊断量表。这张表具有五维三据:依据学科性、靶向性、一致性,将课堂分为教学目标、学科理解、活动展示、生成建构、反馈评价等五个维度进行观课和议课。而听课的老师们在具体实践时,又将这些维度细分为更多的视角和观察点。
查海燕老师正在上一节六年级语文课,这节课的量表上,仅“反馈评价”就有四个观察点。“课堂诊断量表”的指向不仅仅是授课老师,而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五个维度从更细更深层次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例如数学的一节课《认识乘法》,观课老师认为,“反馈评价”维度并不是指教师评价学生、理答的过程,而是指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新知学习后,是否能解决稍复杂情境中数学问题,或是能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较高层次诊断。
当老师架起手机自拍上课,会有怎样的发现?
一张“课堂诊断量表”的实践,让立贤试行学科的老师们人人卷入课堂其中,去观察,去反思,一同前行探索。
时尚老师、查海燕老师、李灏老师……越来越多老师看到量表上的诊断建议后,又开始主动自拍自己的上课过程,从被观察者,转入旁观者的视角,用量表提供的科学观课议课方法,实现自我课堂的进一步提质。
“我其实就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教室后面架一台手机录制一节课,但用处很大,一方面我发现了很多自己上课无意识的需要改进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同组老师看,进一步帮我提供诊断建议。”李灏老师是一名有着七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当他开始自我诊断自己课堂的时候,有了很多新发现。在立贤,像李灏老师这样自觉卷入的老师很多很多。他们互相观察反思,通过学习点或行为、方式的详细记录,微镜头放大,白描记录学生一举一动,剖析观课堂各类关系,推论各种表现的原因,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双减”背景下的变化,学生感受如何?
“老师上课更加吸引人了,听课的老师也很亲切,还会坐到我们小组来,学校还给我们发调查问卷,非常细致的一个个项目。”李昊玥告诉记者,她做的一份问卷上有这样的问题:老师鼓励我们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常、总是);老师在课上组织我们进行小组活动(常常、总是);老师在讲课时尽量能将所教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常常、总是)……男生齐浩翔告诉记者,他在学校有了更多喜欢的事情可以做:体育锻炼、美术、绘画、下棋、做手工等等。“作业也更有趣了,不仅有分层的自选作业,老师还会让我们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还可以演话剧!”
通讯员 陈泱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