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研怎样走进教师?
中小学教科研怎样走进教师?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师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利器,也是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载体。因此,当下不少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企求用教科研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用教科研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用教科研提升办学品位,用教科研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但是,当下不少教师对教科研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那么,中小学教科研怎样才能走进教师呢?
我以为,课题的评奖先要走进教师。因为从教科研现状来看,不少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立项级别虽然越来越高,获得的奖牌和奖杯虽然也越来越多,然而,教育教学问题依旧很多,比如教师的能力总不见长进,“双减”并没有真正落地,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是没有得到减轻。这些问题的产生,尽管有多种原因,但就教育科研而言,为评奖而评奖,为了研究者职称评审、为评名师等利益而评奖,为了学校的星级达标以及评选示范性学校等而评奖,也即评奖方式的功利和庸俗不乏为重要原因。
实际上,评奖方式和评奖内容就是课题研究的指挥棒,也即评奖怎么评,中小学校就会怎么做课题。况且,中小学教科研应该以“田野研究”为主体。
所以,各级教科研机构应下沉到学校和课堂去评奖。既要减少那些“立项、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等“繁文缛节”,又要淡化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等理论上的要求,把教师花时间制作精美文本、拍摄影视作品、做附件、重成果的包装等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重点考察课题研究以后,教师实际素养的变化情况以及教育教学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创新,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否真正减轻?
具体需要考查的是,教师是否围绕课题在行动研究,师生精神状态是否改变?当下正在推进的“双减”是否落地?教师是否把教转化为学?上课时师生间是否有思想交锋?教师是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调动?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否被关注?等等。
还可通过面试、座谈和个别交谈等,了解教师研究的参与度,考量教师对课题的思考深度,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汲取和内化情况,对研究过程的认知和感悟,以及研究成果的积累、筛选和整合等。
同时要倒逼他们提问,看是否能发现并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是否有广度和深度?
这样的评奖,既能扭转当下中小学课题研究“高大上”“假而虚、假而空”的倾向,又能使课题研究直面问题、走进教师;既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既能甄别出研究的真伪,又能避免课题成果的抄袭;既能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改善,又能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而赋能。
其次,校长的思想要走进教师。因为教育教学的多半问题都来自教师,所以校长要用教科研去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要用教科研去改变他们的课堂教学,要用教科研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作为校长,一要克服教科研的功利化。也即别再做那些不切实际的“高大上”的课题,别再让几个笔杆子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纸上谈兵”和“妙笔生花”,别再用少数教师的“临时抱佛脚”代替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和大众化,别再无为浪费学校的财力,别再为博得人们的眼球而科研,为忽悠家长而科研,为自己的面子而科研。
二要有定力顶住应试压力。当下学校拿什么去深化“双减”?又拿什么去改变教师的题海战术以及总是做教学“搬运工”等陋习?发动教师把磨课磨题和做题变成课题,把论文写在课堂和面向全体学生上,把教学创新和减负提质的具体办法和取得的成效变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这是中小学教科研的最佳切入点,也是中小学教科研的正确导向。
其实,教师只有把课堂、习题和学生给研究透了,学生才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才能差异化、多元化和特色化,所以要鼓励教师从课堂、习题和学生研究走向教育教学的“诗和远方”。
当然,课题研究不是“灵丹妙药”,研究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研究并非是“常胜将军”,也有可能走弯路、犯错误;校长为此要有耐心和定力,更要宽容教师犯错并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要为教师搭建各种研究平台,更要用制度的力量撬动教师的研究走向文化。
再次,教师要努力走进研究的“内核”。其实,教师才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者,也即教师只有“动起来、做起来、用起来”,课题研究才能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教学,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才真正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应该直面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基于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且让研究高于实践、反哺实践。
在此我自然想起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繁忙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以顽强的毅力从事研究,探索规律,坚持写教育教学日记,先后对3700名学生做个案记录,能详尽地说出25年来对178名“最难教育”学生的教育及他们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由此奇迹般地写出了5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师通过科研最终成长为教育家的历程,更提供了教师研究的一种范式。
事实上,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考试、找学生谈心以及活动的组织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才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好课题;所以,我们要教中生疑,以疑为研,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教促研,以学促研,“研究”出思想,研究增智慧和亲和力,用研究激荡学生的脑力,用研究增加他们的自信,用研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当然,为了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为了提高教育科研的“含金量”,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教科研的相关理论,善于用教科研理论武装头脑,而且要以网络为抓手,学会搜索科研情报资料,学会文献综述,避免低水平研究和重复研究。
同时,要善于用笔和键盘去丈量研究,边研究边梳理边总结经验,边提炼边转化边生成草根理论,推广应用,支撑实践,从而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家”,这样的课题研究才真有意义,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教科研姿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