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输液还坚持写作业,老师输液还坚持上课,到底谁病了?
今年的这个冬天,比较难过,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很严重。每天上课,都会发现班里有几个座位空着,不用问,一定都是生病了。而且常常是今天这几个位子空着,明天那几个位子空着,大家轮流生病。
按照现行的校园疾病预防规定,一旦有学生出现发烧,拉肚子等情况,就要立刻回家休息,等痊愈了再来学校上课,目的是防止发生大规模传染。但学生回家就真的能休息了吗?好像并没有。
偶尔会收到学生或家长发的信息,“老师,能把今天做的卷子发一个电子版给我(我孩子)吗?今天生病在家没去上课”。每次收到这类信息,我都回复,“生病了就好好休息,等病好了再说,不差这一时三刻”。
后来,我慢慢注意到,原来很多学校,孩子生病在家,不但要完成作业,而且还要在线听课。口罩期间居家学习的场景被“完美”复制了。不过,原来是“停课不停学”,现在是“生病不停学”。我对这样“超常规努力”的做法颇为不满,私下里多次和同事或朋友吐槽过。
然而,也只限于私下吐槽而已。不过,这两天,看到网上疯传的一张照片,我就实在忍不住,彻底破防了,觉得有写一点儿东西说一说的必要了。
不知道这是医院的输液室,还是会议室,反正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学生,一边在输着液,一边写着作业。旁边还有家长服务着,也或者是监督着。这是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精神在和平年代的继承与弘扬吗?
如果是医院输液室,怎么会有这么多桌椅?如果是自习室,怎么会病人集中在这里输液?图片有很多看起来矛盾的信息,但这些矛盾的信息,并不影响对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那就是这些孩子确实病了,他们病了还在学习。是孩子主动要求,还是家长逼着,抑或是双方都有迫不得已的苦衷,这些从图片中看不出来。
但是,有一个基本常识不能丢掉,那就是生病就要休息,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快地恢复健康。如果生病不休息,很可能会延长病程,甚至会加重病情。生病期间那点儿努力所得的收获,远比不上生病延长带来的损失,这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进一步说,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上来看,生病期间还在坚持学习,还在坚持完成作业,如果在不经意中让一个孩子把病痛和学习的感受联系在一起,那他还会愿意学习吗?
退一步说,在这个环境之下,那作业本上可能都是病毒,拿给老师去批改,难道老师是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金刚不坏之身吗?
从人的天性上来说,有多少孩子愿意在身体非常难受的情况下写作业呢?他们很可能只是不得不罢了。家长要求孩子,生怕落下课程,赶不上学习进度。也有些老师,不但要求生病的学生刚刚痊愈返校,就要把落下的作业补交上来,还要把落下的课程立刻补上,甚至默认学生生病在家期间也绝对不能耽误学习,必须要和在校的学习进度同步。
他们不但这样要求学生,而且身先士卒,生了病也不休息,带病坚持工作,打着点滴也要上课。
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大量这样的图片。我对这些老师个体的选择,没什么异议。毕竟他们是成人,身体是他自己的,健康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自由。
然而,对老师带病坚持上课这个事情,有几点思考,我依然觉得很有必要说一说。
学生生病发烧要回家休息,怕传染给其他同学,难道老师生病发烧,坚持上课,就不怕传染给其他同学吗?为什么要在这个本该属于科学的事情上“双标”呢?
如果一个老师发着高烧坚持上课,那他能保证自己在讲课时头脑清醒吗?如果不能保持清醒,那么是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更严重的问题是,有很多这类图片类报道,把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当成正面典型来宣传,认为老师的举动让人暖心,令人感动。
甚至,在某些优秀或者先进的评选中,是否曾经带病坚持工作,成为一个潜在标准。不顾身体,不顾家庭,不顾孩子,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然后被评为最美教师,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然而,他们的行为真的美吗?
古人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人的情感,像涟漪一样,一点点往外扩展,没有内圈,就不会有外圈。如果一个人“亲亲”(爱自己的亲人)都做不到,他却能“仁民(爱他人)”,却能“爱物”(爱世间万物),这不很奇怪,很不符合常识常理吗?
如果一个孩子病了,他在生病期间写作业,那不值得为此大惊小怪;如果大多数孩子,他们都把即使生病也必须要完成作业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是谁病了呢?
如果一个老师病了,他仍然坚持工作,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值得为此神经过敏;如果大多数老师都把带病坚持工作,当成理所当然的事,那又是谁病了呢?
生病了,就应该好好休息!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这是常识。
不尊重常识,违背常识,抛弃常识,这是比任何传染性疾病都更为可怕,更为严重的社会疾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