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孩子是来报恩的:为什么孩子太犟是好事?
要说青春期的孩子最让父母头疼的事,非犟莫属。
一位家长朋友曾跟我诉苦,孩子实在太犟了。
平日里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学习安排,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只按照自己来。前段时间气温都到了零下了,喊她穿件羽绒服跟要她命一样。你跟她讲道理,她说不听不听。你说你是关心她怕她生病,她说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你的关心。
结果坚持只穿单衣的她冻感冒了,在家躺了三天。
谈到这里,这位家长很生气,她愤愤地说:“自己在公司横竖也是个领导管理十几号员工,自己的阅历和眼界都比孩子强。为什么孩子依然那么犟?”
犟,意味着我行我素,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家有一个犟孩子,往往会让父母手足无措,会觉得自己是很糟糕的父母。
但随着接触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发现孩子的“犟”并非是坏事。
甚至,你还要庆幸孩子能跟你犯犟。
犟孩子比乖孩子更有生命力
你期待孩子乖巧懂事,只爱学习吗?
之前有一部热播剧叫做《女心理师》,里面的蒋静就是这样的女孩。
蒋静是妈妈眼里的乖乖女,从小到大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前途完全听从妈妈的安排。
妈妈喜欢扎马尾,蒋静便只能扎马尾。
妈妈喜欢刘海,蒋静便只能剪刘海。
妈妈喜欢钢琴,蒋静便只能弹钢琴。
她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妈妈的意愿。
从小到大,蒋静成绩优秀,拿了无数的奖杯,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蒋静的妈妈认为自己把“最好的”给了女儿,她为女儿的成就骄傲,也为自己的教育成功感到骄傲。
可是后来,蒋静却被压垮了。
一向优秀的她,渐渐找不到自我,不知道为何而活。她开始自虐,并患上了暴食症,企图用折磨身体带来的疼痛感,证明自己“还活着”。
其实,面对妈妈窒息的爱,蒋静一直压抑着“自我”。长期的重度压抑,让她的内心早已被折磨到“生不如死”。
过度的乖巧从来不是一件好事。
早在1960年,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对心理学影响深远的概念——“真自体”和“假自体”。
在温尼科特的视角下,真自体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的感觉。真自体的发展关乎着人自我实现的发展,也是生命力的重要来源。
那些过于听话、懂事的乖巧孩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假自体”,也就是用以满足父母的社会需求或人际需求的“防御性外在表象”。
诚然,每一个人都需要一部分假自体去适应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期待以及规范的要求。但是当他人的期待和要求纷涌而至把心理空间都塞满了,人就会感觉自己与自我感受断联,真实自体就会慢慢被假自体所掩盖。
一个假自体强大的孩子,他们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相比乖孩子,犟孩子的真自体发展得更强大。
犟,是自信,是对真自体的捍卫。犟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值得信赖,自己的需要、想法、体验都是值得他人理解和尊重的。
科技狂人马斯克在第三次自研火箭发射失败时,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资金,火箭技术也没达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嘲笑和批判。可是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困境,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强大的自体感给了他继续奋斗,想要拼搏的动力。
其实不只是马斯克,我们熟知的牛人里,几乎都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犟劲。
毫无疑问,他们与自我的连接是深刻的,不会轻易被空虚感裹挟,也更有勇往直前的动力。
犟孩子没关上心门
犟孩子不但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我们。
陈舒是个让父母头痛的犟孩子。
那天,在因为学习问题和父母爆发争吵后,他向我倾诉。
父母跟他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却总是忍不住插手打乱他的学习计划。他想先做语文作业,父母却让他先做数学作业。他讨厌数学的补习老师,觉得他讲课的方法不适合自己,可父母却说他什么也不懂坚持不换老师。
他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于是一直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学习。现在,父母每天说他犟,一根筋,不懂父母用心之良苦。好像自己已经成了父母的敌人,故意不让他们安心。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犟吗?”
他点点头。“确实犟。但是我不觉得这是坏事。”
“我知道我可以听他们的,但那样我会很不开心。我也可以假装顺从他们换来他们的闭嘴,但我觉得我不应该这么做。”
“不应该?”
陈舒陷入了短暂的沉默,而后跟我说,他对父母还抱有期待,觉得发出的声音多了他们或许就能看见他的感受。
但如今他有些怀疑他的坚持。
说完,陈舒有些哽咽。而我,被他真实的表达感动了。
是啊,回避冲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沉默。
但那也意味着,你与孩子内心连接的那根情感纽带已经断了。
沉默,是一种难言的伤。那些闭上嘴不再争执的孩子,已经关上了向父母敞开的心扉。
所以,请珍惜那些还在犯犟的孩子。他们一直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不死心,他们到现在还相信能从你这里获得认可和尊重。
他们倔强的背后,是对你深深的爱与期待。
孩子的犟的确会让我们自恋受挫,甚至引发我们的焦虑迷茫。
但当我们放下了自恋和焦虑,会发现和孩子的冲突也是一次疗愈和成长的契机。
当你感觉到孩子很犟时,不妨:
1.看见孩子的需要,不争对错
来,深呼吸,先平复一下焦躁的情绪。
请告诉自己,你对孩子的规劝是出于你的关心,但孩子的坚持有自己的考虑。你和孩子的出发点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观点不同很正常。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争执,大多无需区分对错。
一个冬天不肯加衣服的孩子,家长看见的是孩子不会照顾自己,却看不见孩子渴望得到别人对她外表的赞美。
一个坚持自己规划学习的孩子,家长看见的是孩子在走弯路,却看不见孩子想要在学习中获得自主感,看不见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犟的背后隐藏着孩子的需要。
当我们看见孩子们的需要,承认需要的正当性,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倔强就会消失。
2.试着让孩子承担一定的结果
性格犟的孩子,往往是是生活的体验派,比起我们嘴上的经验他们更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体验。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地承担后果。
一位德国太太跟我分享过她的经验:“如果孩子不想穿很厚的衣服,那么她可以自由穿着喜欢的衣服出门。如果我担心她着凉那么我会帮她带一件厚外套。”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如他们自己设想的一样顺遂。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做的是帮孩子降低后果带来的危险,而不是替代他们的体验,去帮他们安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出差错。
对孩子最大的祝福,是相信孩子。
一个主体感很强的孩子能在犯错中成长,汲取经验,发展出自己应对问题的方法。
3.把孩子的犟当做是一场修行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但怎么去应对冲突却体现了作为父母的智慧。
有人把孩子的犟当做是一种挑衅,然后用家长权威狠狠压制。
有人把孩子的犟当做是一场修行,然后用爱和沟通去化解。
借由冲突,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的渴求是什么,他希望得到我们怎样的认可和理解,是什么让他对这件事这么坚持。
借由冲突,我们也可以去反思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焦虑让我们自恋受伤,我们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着对孩子的看法,我们如何才能和孩子达成和解。
当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孩子,认识自己时,我们就能更从容地去解决冲突。 我们可以和孩子交心而谈,让爱在关系中自由流淌。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永远不会辜负孩子的爱与期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