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释放教育潜能 促进内涵发展

2025-02-06 11:26 来源: 供稿 编辑:许军 浏览量:0

多年来,“学校内涵发展”一直成为众多教育同仁的热谈话题,虽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有人通过分析认为:学校教育的效益的全面进步,表现为学校教育质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学校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则是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人、财、物的增加,以及以消耗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质量、效益的进步,是学校发展的数量表征。“内涵式发展”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

办学思想——学校内涵发展的灯塔

学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要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思想,无论是办学宗旨的提炼,还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和办学特色等的定位都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将学校的办学思想融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灯塔,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指路明灯,激励师生努力进取,真正体现学校的“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修身为本的尚德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勇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旨。

文化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底蕴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文化底蕴的深厚及文明传承的外显才真正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学校和师生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正代表着人的生命和价值。首先,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校要弘扬正气,抵制歪风,要让教师敢为人先,人人争当“有教育思想、有教学风格、有研究专题、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其次,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约束力。责任与生俱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责任的人,只有不想承担责任的人。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到制度健全、合理、有延续性。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制度激励人,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再次,注重环境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影响力。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载体,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努力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以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环境和人文内涵的要求。

师资队伍——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师资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和学者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实践“有效教学”的理念,通过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剖析等活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有效教学”方法,让师生享受生命的快乐成长。

教育质量——学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

质量是立校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切实加强对常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发展。除了强化学校周例会效果,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及强化校级领导听课、评课、深入教研组指导教研工作和强化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组织好质量检测、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考试之后通报考试成绩,搞好质量分析以外,还要将考试成绩和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在强化课堂巡查,建立课堂巡查制度,制定巡查记录,确保教师正常授课。同时要不断加强整合,发挥多元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学生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指导下,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以道德实践、研究性活动为载体,全力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切实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积极开发学科育德效能,不断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要求,使德育工作实效有明显提高。聚焦常态课堂,增强教学工作的过程性。

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积极实施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模式,注重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关注新理念下的“常态课”教学,启动“新课堂教学改进计划”,在“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意见”的引导下,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将“减负增效”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学校还可启动学科随机调研机制,加强了对常态课的过程管理,鼓励学校内部、校际之间实行全员性开放,相互观察和交流,要求学校将管理的重心由教导处下沉至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从以往关注课堂之外的考试分数前移至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过程的长效管理机制。(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实验学校校长 刘春)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