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由“博物馆热”引发的思考

2023-08-07 13:39 来源: 编辑:中国江苏网 浏览量:0

近几年,博物馆从昔时的“门可罗雀”,到如今“门庭若市”“一票难求”,已然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和旅行的打卡胜地。

博物馆缘何能够出圈?带来怎样的价值效益?“博物馆热”又何以延续下去,真正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新风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近期,多地博物馆从城市层面打破“周一闭馆”的惯例,推出“夜游模式”,延长开馆时间,用心呵护游客的观展热情。

得益于政策释放的善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以及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年轻群体“看展式社交”的互动热情,还有博物馆的数字化革新,为文物的展示增添更多魅力,共同助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窗口,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是亲子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美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课堂”,帮助人们夯实知识储备,培育辩证思维和艺术鉴赏力;是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流量入口。博物馆旅游的火爆,不仅拉动了周边酒店、餐饮等产业消费,也衍生出文创、云展览等新的经济业态;是数字化创新的“试验场”,让博物馆从被动的技术推动转变为主动引导技术应用,增强区域数字创新能力,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开花。

“博物馆热”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印证了博物馆在创新宣传与服务成效上有口皆碑。

如何让“博物馆热”生生不息,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网红”,值得我们深思。

深化数字化创新。拥抱数字浪潮,实现文化与技术的共生共融,是博物馆永葆生机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向。通过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新型文旅服务,创新叙事表达,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如最早挖掘“数字+”产业的敦煌博物馆,推出“数字藏经洞”“云游敦煌”,提供智能化、互动性、沉浸式的观展方式,创造“常来常新、常来常想”的优质体验,切实解决了“博物馆疲劳症”的困扰。但要注意把握适用性原则,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展陈技术的“浓妆艳抹”,而忽视了对展品内涵和主题的阐释。规模、类型不一的博物馆,应制定与自身规划相适配的数字化软、硬建设方案。

打造核心文化内涵。当前,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展示展品等存在同质化问题。事实上,不同博物馆的资源禀赋天然不同,应当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专属文化IP,让“博物馆里的文脉底蕴”直抵人心。一方面,“家底丰厚”的博物馆,应打造核心的特色藏品,就像人们为了一睹佛教造像,专程探访青州博物馆;另一方面,中小博物馆要发掘核心的灵韵价值,提炼独道的故事线,完整阐释文物的历史内涵与时代风貌,让游客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此外要增强体验愉悦感,黄牛治理问题是必不可缺的关键。不只是博物馆门票预约,体育赛事、演唱会、医院挂号等均被黄牛染指,亟待各单位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针对性加强打击力度,推进“博物馆热”持续热下去。

推动文化与经济“翩跹双舞”。作为城市文化符号和文旅产业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承担着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最新使命。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强化产业合作意识。搭建博物馆与高校、科研机构、工业、文化企业等行业的协同合作,以跨界、鼎新、技术赋能等方式,推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现代服务业等跨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二是从边缘走向中心,加速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要主动将博物馆的展览、社会教育、科研成果等,及时共享给旅游部门的官方宣传平台。同时延伸消费服务的物理空间,由博物馆拓展到社区、景点、酒店、地铁、车站,甚至整个城市,不断扩大文旅融合的价值辐射。如西安将“国际五星级酒店+精品博物馆”的成熟模式,引入曲江艺术博物馆,与邻近景区大唐不夜城、大雁塔自成一体,有效促动文创产品、周边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多业态消费。在各类主体的融合共享和价值共创下,“博物馆热”更具活力和张力,博物馆成为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汉中市博物馆,了解汉中历史文化、文物保护情况,他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意义宏大,关涉城市软实力、文旅产业发展、经济竞争新赛道等诸多方面。要精心谋划好博物馆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统领起来,推进博物馆的展陈边界拓展、核心文化馨香、价值裂变加速,让“博物馆热”绵延不绝。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万晨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