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一号文件如何落实?江苏多部门亮出“路线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耕种希望的季节。2月22日,2024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重大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了40多项年度目标任务指标。
这些目标如何实现?在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江苏多部门纷纷亮出“路线图”,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端牢手中“饭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也提出,着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并明确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752.1亿斤。
耕地资源有限的江苏如何做到稳产保供?站在“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的成绩之上,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巫建华表示,省农业农村部门将紧紧围绕“稳面积、增单产”总体部署要求,把着力点放到大面积单产提升上来,组织实施涵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有机质提升行动、重大品种攻关与普及推广行动、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推进行动、重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行动和规模经营发展与专业化服务行动的五大行动计划。
为有力有效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实施,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建立领导挂方指导机制、多方协同共建机制、考核激励推动机制、高产示范带动机制“四项机制”,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全省广泛建设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大力开展高产竞赛活动,促进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持续提升。
随着“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科技日益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见》对照“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的目标,要求切实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
如何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支撑?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建国表示,将在“三个加强”上下功夫。
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领域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利用等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
着力在加强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实施育种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50项,力争在优质食味水稻、抗赤霉病小麦、高油高产大豆等我省优势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创新品种。
着力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上下功夫,示范应用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200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乡村规划建设面广量大,事关乡村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福祉。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加强乡村规划引领,并明确我省2024年将创建14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建农村生态河道4000公里。
如何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完成乡村建设任务?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如海表示,将按照高水平完成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规划全覆盖的目标,重点做好加强村庄发展分类引导、高质量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提高村庄设计水平等三方面的工作。“以高水平全覆盖为目标,以全省3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重点,加强县域统筹谋划,综合采取单独编制、多村联编等方式,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村庄建设标准和人口集聚规模,鼓励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留住乡愁记忆。”
不论是建设美丽乡村,还是建设农业强省,均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政策供给和投入保障。2024年,如何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保障支撑?
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国强表示,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优化多元投入机制”,对此,省财政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公共财政优先保障,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2024年,省级财力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16.37亿元,同口径增长13.1%,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个百分点。
锚定建设农业强省任务,持续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2024年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补助政策,全面取消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所需建设资金全部由省以上财政承担。此外,还将调整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提升奖补资金,2024年预算安排28.4亿元,对达标的行政村给予差异化奖补。
树牢“大财政”理念,从预算安排、资金分配、资金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等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全过程管理。
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省委一号文件关注的另一重点。《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拓展乡村文化生活。
新的一年里,如何推动城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公永刚表示,将通过做好“四篇文章”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
做好凝神铸魂的文章,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做好服务群众的文章,围绕农村基层群众所需丰富“文明实践+”应用场景,让全省22281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做好传承弘扬的文章,加强乡村人文历史景观、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好城乡融合的文章,率先在全国推出一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试点县(区),推动精神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产业兴,乡村兴。在河网密布的水韵江苏,文旅是乡村的重要产业。不少乡村通过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成为了“网红村”。
在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拾峰特别提到了一个这样的乡村。“这两年,兴化垛田旁一个叫陈杨村的小村子火了。这个传统的农业村利用里下河水乡生态开展乡村露营,将跟船捕鱼从生产方式发展成新鲜有趣的体验项目,吸引城里人‘白天观水乡、夜晚枕星河’。”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中明确提出,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陈杨村”的成功在江苏更多地方复制?拾峰表示,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聚焦“四个发展”来落实省委一号文件意见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休闲、非遗、民宿、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交通、教育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打造田园文化艺术、村BA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聚焦产业发展,对乡村旅游龙头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推进品牌发展,举办贯穿四季、覆盖全省、展现节气民俗特色的主题活动。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