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 房地产行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房地产行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
“今年,地产销售节奏是上半年蓄客,尤其是培养在线化的蓄客、数字化引流的能力,下半年会迎来销售回暖,由上半年线上蓄客转化至线下。”日前,在一场阿里云线上沟通会上,阿里云智能房地产行业解决方案总经理张天劼这样表示。
张天劼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期给了地产行业一个重新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将加速地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地产行业结合技术相关模式的创新。
营销模式变革 房企力推“线上售楼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逾千家售楼处被叫停,很多开发商转战线上,做起了“线上售楼处”,部分销售做起了“网红李佳琦”,开始直播卖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碧桂园、恒大、融创、富力、佳兆业等诸多房企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启了线上卖房,而其基础套餐一般都是“线上售楼+无理由退房”。由于缺少了“实地看房”这一重要环节,购房者对网上信息信任度不足,难以促成最终交易。为了消除顾虑,“无理由退房”成为标配。此外,开发商还提供了各种权益菜单,包括:多重购房优惠、推荐奖励、最低价购房等。
“单独一个线上售楼处,没办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是展示的功能,因为它没有前置的流量入口。”基于此,张天劼指出,阿里巴巴和阿里云亦在地产领域发力,即把阿里生态内的引流以及精准营销能力赋能到地产行业。
“随着这一波不停地创新和尝试,未来,线上销售是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和线下结合。”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指出,若线上确实有大量的认购数据,说明线上具有集客的可能性,但能不能实现线下签约转化,还要等待体验中心真正开放后的转化情况。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现阶段只有三类客户可能成交,一类是年前已经看好房子的客户,有中意的项目,只差临门一脚;一类是想要抄底的客户,开发商推出的“无理由退房”为其提供了保障;还有一类是急切购房的刚需客户。
不过,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要真正让购房者认可线上模式,还需要具备几大条件:现房、精装和产证交付;反悔机制;看房体验;资金监管。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部分项目是期房,而且相当部分是毛坯房,同时绝大多数也不可能办理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客观上这都使房屋交易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严跃进表示,在企业本身也没办法百分之百对房源做出承诺时,只有看得到、看得清的房源,才具备真正在线上交易的条件。
“购房保障要得到明确,这很关键。”严跃进表示,在实际过程中,一旦购房交了预付款,基本上要退款较为困难。因此,积极引入反悔机制或无理由退房,购房者在线上交易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另外,这一反悔机制也可以考虑通过金融手段来进行,比如通过设立购房保险等机制。
严跃进还指出,线上看房对小区周边情况很难了解,所以还需要通过科技方式来实现更高的体验感。此外,房屋买卖资金规模较大,一定要有资金监管的措施,尤其要借助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担保,后续也可建立住房金融制度,由此来减少相关交易风险。
运营方式变革 社区服务将更智能化
除了房企营销这一维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普遍意识到物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物业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业主黏性持续增强。在此背景下,在业内看来,这将利好物业管理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过去,业主对社区服务、物业服务的期待并不高。此次疫情后,改变了物业、社区的管理方式,围绕“最后一公里”,疫情也促使不少企业加大社区运营领域的投入,或将更多的业务和社区相结合,包括结合疫情的管理手段以及生活服务,由此带动社区业务模式的变化。
张天劼表示,未来围绕社区,在智慧化和数字化方面将呈现三大变化:空间在线化、服务智能化以及生态协同化。
“过去,地产企业搭建物理空间及物业服务,更多依靠人工和线下,经过此次疫情,业务和设备将在线结合,给业主和客户带来更好服务入口。” 张天劼说。
不仅如此,张天劼表示,此前很多社区服务依靠人工,如今可通过一些高科技来实现,比如可利用AI来进行自动识别,“以阿里云为例,可通过AI能力做停车场的自动抬杆、收费,不仅可以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也能为物业运营团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人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多贴合生活的服务应运而生。张天劼表示,在一些社区运营、服务上,依托于一个团队或一家公司的能力相对有限,应该联合更广泛的生态来解决。
“目前居民更多地会通过互联网获取快递、外卖等服务,房企的物管团队单靠自己去解决很多平台化的问题会非常吃力,比如配送、物流的问题;涉及商品方面,还存在商品上货、库存的问题。基于此,阿里巴巴正在将更多生态引入社区,比如饿了么、菜鸟物流等,希望在疫情期间以及疫情结束后,更好地平衡社区服务和安全管理等。”张天劼说。
在业内看来,进一步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构建更为广泛的社区生态系统,将会成为未来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