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协行”实践团队体验乐龄友好公交,探寻公共环境无障碍新建设
为追寻“适老化”足迹,弘扬爱老助残精神,共谋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助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7月5日,由苏州城市学院10名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无障协行”实践团队前往苏州乐桥公交站台,体验9027路乐龄友好公交,并乘至苏州公园等地进行随机采访与实地调研。
切换角色,体验盲道出行
7月5日上午,实践团全体成员们步行前往苏州乐桥公交站台。在行进路线中,实践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条例以建设标准测量盲道长度及宽度,发现大多数盲道呈正方形排列,宽度约为30cm,符合国家标准。红绿灯、斑马线与盲道连接紧密,但非机动车、货物等占用盲道、坡道情况依旧存在。
团队成员在试行盲道的过程中遇到了易与绿植、非机动车及垃圾等物品发生碰撞等问题。在少数路段中,井盖与下水道面积占比较大,盲道面积挤压过小,甚至出现“断头盲道”、磨损盲道等情况。经过此次尝试,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残障人士日常出行的不易和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切身乘坐,了解乐龄异同
实践团成员们于乐桥站乘坐9027路乐龄友好公交。在公交安全停靠期间,成员们对其相关设施进行测量考察。经测量,9027路乐龄友好公交与普通公交相比车身尺寸更加小巧。座椅数量相对较少,利于车内空气流通。座椅布局相对舒适,为老年群体营造良好的乘坐环境。座椅高度相对较低,有益于乘坐与起身。
同时,站点周边设置了限速20千米每小时、禁止鸣号的组合禁令标志,营造“乐龄区域,友好交通”氛围。
“致广大而尽精微”,从乐龄友好公交及周边细节处可见尊老、敬老、爱老的风尚悄然沁润社会,各实践团成员无一不被其适老化改造“精益求精”的精神所鼓舞。
随机采访,探寻适老服务
为探究当地社区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情况,实践团成员们乘坐9027路乐龄友好公交到达多社区环绕的苏州公园。通过随机采访与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在此地休闲娱乐的老年群体和外地旅客进行基层调研。
(图3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老年人开展随机采访 张欣怡摄)
居住于大公园社区的退休医生在采访中表示,大公园社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老小区,在无电梯辅助与无扶手协助的情况下,高楼层人群上下楼梯较累,无障碍设施的短缺影响了残障人士与老年人的居住便利程度。
同时,一名毕业于苏州大学的84岁退休教师指出盲道进社区现象鲜见。外地旅客则表示,在其所居住社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较为全面,无障碍知识宣讲较为规律并对其社区的便利程度较为满意。
在后续的调查与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适老化改造在新小区、社区与公众场所较为常见,老小区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尚待加强。
实地考察,传递适老温暖
为进一步加深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这一理念的理解,实践团成员在确认不占用公共资源的条件下,以《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国家标准)为测量标准,对无障碍卫生间距离公共卫生间的距离、占地面积、设施大小等进行测量。
经统计测量,大多数无障碍卫生间在各方面均能达到国家标准,极少数无障碍卫生间开门方向与国家标准不相符。同时,部分无障碍卫生间做到与盲道无缝连接,并设置“小心地滑”、“小心台阶”的组合提醒标志,为残障人士与老年群体提供便利、向弱势群体传递适老化设计与无障碍建设的温暖。
思考当下,探索未来路径
根据实践过程中派发的调查问卷及实地考察总结发现,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苏州持续向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方将共力弥补短板与解决现有问题,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
苏州城市学院“无障协行”实践团队表示,未来他们将从专业角度融合社会现实,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好当地老年资源,并以此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拓宽信息无障碍渠道,建设无障碍环境、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赋予新动能,助力当地“银发经济”发展。同时实践团队也将继续深入挖掘苏州无障碍人文成果与价值,开展适老化改造与无障碍建设宣讲活动,为弘扬爱老助残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 周子繁 张欣怡
审核 | 周玲燕 陆雁蓉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