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程时祥:守护仁心 传承大爱

程时祥:守护仁心 传承大爱
2021-08-05 10:01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在江苏句容市G104国道常合高速入口处,一座老人山骨科医院赫然而立。

步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铜色老人塑像。老人高八尺有余,从头上看,高耸的颧骨,宽阔的前额,一双目光如炬,下巴飘逸着一缕银须,手执一把旧式雨伞,颇有仙风道骨之神韵。塑像的底座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程功明(1891年~1962年),字金龙,祖籍湖北大冶市程家湾,程氏骨伤科第三代传人,“民间神医”、“伤科圣手”。自幼秉承祖医,以精湛正骨手法,辅老人山中独有天然药草配制之祖传活血接骨散外敷,疗效奇佳,在医学界广获尊重。老人山程氏骨科,至此风范杏林,江左无出其右。

早就听说程功明不仅接骨医术高超,而且在抗战时期多次为受伤的新四军医治伤痛,在茅山一带广为传颂。这吊起了我的胃口,随即驱车前往医院采访。

在老人山骨科医院三楼院长办公室,我见到了院长、老人山程氏祖传中医骨伤疗法第六代非遗传承人程时祥。

程院长四十出头,红光满面,轮廓线条优美,眼睛炯炯有神,衣着整洁,一看就知道是一位讲究之人。

“院子里的塑像是你家什么人?”我的采访直奔主题。

“他是我太爷,程氏骨伤科第三代传人。”程院长说道。当我请他谈谈程家的辉煌过往时,刚才还神采奕奕的程院长脸色突然凝重起来。他走到窗边,眺望远方,仿佛要将刻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一点一点剥落开来——

1.祖上从湖北迁涉而来

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北有座“大金山”,虽说不是金银满坡,宝藏遍地,倒也青峰耸立,秀色迷人。特别是坐落在“大金山”下的程家湾,是程氏祖祖辈辈赖以休养生息的家园。程氏家族在这里代代烟火相传,繁衍兴盛,能人辈出。

这个村落里有位叫程茂蕃(字宗发,1849年生)的老人,性格开朗,办事认真,又身怀绝技,对跌打损伤的治疗情有独钟,手到病除,声名远播。他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程功龙、程功月、程功明,因程功龙、程功月自幼爱好习武,两人在大冶的衙门做捕头,只有小儿子程功明跟着父亲学医。一家人在程家湾的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一天深夜,程功龙一阵风似的跑回家来,显得语无伦次。原来他在一次缉捕罪犯的过程中,不慎将罪犯失手致死。程茂蕃一听,也是手足无措,在屋内来回渡着方步,“三十六计走为上”,想到这,程茂蕃连夜收拾银两带着家眷和三个儿子一路向南逃亡。

全家人星夜兼程,一路劳顿,也不知奔走了多少个时日,终于来到江南茅山一个叫“跑马垅”的地方。据考证,茅山山脉由北至南连绵不绝的山坳里,有马场和无数的军事驿站。那哒哒的马蹄沿着驿道不断地向朝廷传递着南方的军情和战况。弘志句容县志载:句容有马厂和牧马场24处,占地107亩。其中承仙马场就在老人山脚下,故老人山又名“跑马垅”。在清代末期,坐落在方山和老人山(丫髻山)之间的大山口通京桥,原来是太平军为方便与首都天京的交通而建。清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场面可谓波澜壮阔。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率驻皖数万人移住方山南麓的杨家坝、陈庄一带达半年之久,地处山坳里方圆不过几里的小小陈庄当年竟有数万人驻扎。在这里,杨秀清扼守天京,两次挫败清军的“江南大营”,句容四方百里尽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战争达11年之久。

有战争就有伤病员,程茂蕃便在老人山村(今天的磨盘乡李塔村)盖了几间简易的茅草屋定居下来,一边种地,一边为百姓、伤兵医治伤痛。老人山村地处句容、金坛、溧阳三县交界,又处于“兵站”的要冲,加之程茂蕃医术精道,因而程家每天门庭若市。

茅山对于程家来说,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茅山地处北纬三十度自然带,季风特征明显,降水集中,繁茂又相对不太致密的林木,为生长于山地坡面的众多低矮药草提供了足够的阳光,孕育出了丰富的药材资源。

1600年前,葛洪回到故乡句容,他发现一种青藤的根不仅能够充饥,还能清热解毒,祛燥消疹。适逢当年瘟疫流行,葛洪广采草药与这种青藤同煮,让百姓服用,治好了不少病人,人们尊葛洪为“小仙翁”。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一共收录了七十五种病例和相应的治疗药方,很多病例都来自于茅山地区。在明朝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茅山药材三百八十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普查统计,茅山药材多达七百五十余种。如此种类丰富的药草,不得不让程老先生惊叹茅山的神奇。

于是,只要有时间程茂蕃就会带着程功明去附近的方山、老人山采集中草药。他家的房前屋后也都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药草。

程功明小时候就喜欢跟着父亲身后侍弄这些花花草草,更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熬成药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药草的性能日渐了解,愈发如痴如醉,整日消磨在草药之中。

一天,程茂蕃把家中前辈留下的盛药、煎药的一些老物件展示给程功明看,这些老物件中有药瓶、脉枕、药罐、药碾、温灸器,陶瓷类的已经斑驳陆离,铁制的早已锈迹斑斑。但这确实是好东西,来自不同的年代。

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老物件,程功明的眼里泛着光,惊奇地睁大着双眼,他仿佛看到这些老物件在祖祖辈辈手中运用自如的情形。

“有一种药材叫石斛,你知道为什么叫‘石斛’吗?”程茂蕃问。

“知道啊,石斛是一种中药材。主要能滋养胃阴、生津液,适用于热性病津液受伤或阴虚内热,以及舌光无苔、津液少等胃阴不足症。主要成分为石斛多糖、石斛碱、石斛酚、石斛胺。” 程功明对答如流。

“那我们有一种药材的量器为什么也称之为‘斛’呢?让老父来一一讲解。”

“古代量器,从小到大,依次为龠、合、升、斗、斛。”

“怎么计量呢?——两龠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斛,斛,乃最大的量器。石斛,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草,古人却用最大的量器来命名,可见,此草在古人心里的地位了。那意思是一斛相当于十斗么!相当珍贵呢,事实也确实珍贵。石斛这种东西往往生长在深山悬崖峭壁上,要得到它可不那么简单,采药人攀爬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跌落万丈深渊的危险。”

父亲滔滔不绝的讲解让程功明如痴如醉,再想想茅山的漫山遍野中,又深藏着多少奇花异草,人间宝物。

2.老人山下有大爱

程茂蕃百年之后,1891年出生的程功明作为程氏骨伤科第三代代表人物接过了父亲的担子,继续救死扶伤。

程功明完全传承了父辈的衣钵,他诊断跌打损伤病情,全靠手摸、眼看、口问,然后对症下药。其主要方法是复位固定,外敷膏药,内服中药,并辅以推拿按摩。程功明用这种方法治好很多骨折病人,因而名声大振。其声誉从老人山附近村庄逐渐扩大到金坛、溧阳、溧水、南京、镇江等地。尤其是程功明用柳枝为病人接骨的技术,堪称绝活。

一次,磨盘白阳村的戴国财腿跌断了,请程功明去看。程功明诊断为粉碎性骨折,要接好还缺少一段骨头,怎么办?程功明提出可用柳枝替他接上断骨,病家也同意了。所谓柳枝接骨,就是用经过精心加工的柳树棒,接上断骨,辅以其祖传方法治疗,病骨就会痊愈。戴国财断骨接上后,行动自如。

1938年4月,日寇的铁蹄踏进了茅山,在离老人山村不远的天王镇据点就驻扎了200多人,鬼子经常跑到茅山来搜寻新四军。

4月22日,天王寺据点里的两个日本鬼子,跑到了磨盘乡大冲村骚扰。当时一个鬼子看到了一名正在田里挑猪草的徐姓女孩,想对她实施奸污。女孩的哥哥徐四听到妹妹的求救声,便跑到地主家里拿了一把枪,去救妹妹,打死了一个鬼子。4月23日,又有4个鬼子到磨盘乡的白杨村来骚扰,并企图糟蹋一名只有14岁的少女。这天的事情发展跟前一天在大冲村一模一样,少女呼救后,当地的群众和自卫武装马上组织数十人把4个鬼子给围了起来,并一口气打死3个鬼子。两天死了4名日军,这招来了天王寺据点的日军报复性的大屠杀,从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马场惨案”。

日寇占领茅山期间,对老人山、方山、磨盘山实行“铁壁合围”政策,程功明每天为缺医少药而焦虑。新四军进了茅山后,日本鬼子到山里扫荡的次数就少多了,这给程功明带来了一些机会。一天,他照例进山采药,在山林里遇见几位新四军重伤员。原来,新四军设在磨盘山杨湾的医疗所,遭到日军破坏,部队的一些轻伤员疏散到了群众家中,一些重伤员则转移到深山竹林,或隐匿于芦苇荡中的墩上、垛上。“一顶草棚,两块床板,没有麻药,经常就是如此这般,一台手术就做下来了。”一位新四军军医告诉程功明。

当时新四军的医疗条件太艰苦了,没有药品,他们就把烤焦的馒头碾成粉,当作“胃舒平”治疗胃病;把鸡蛋壳放在铁炉内烘脆后碾成粉末,当作钙片治疗肺结核;还就地取材,用米糠、麦麸治疗脚气病。在牛皮纸上涂上胶水当作胶布;用砖块放在炉膛里烧热,包上布当作热水袋给伤员热敷……

程功明掀开一位新四军受伤的腿部查看,看到伤员的腿乌青发黑,伤口还留着脓血,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马上用随身携带的治蛇伤的药物敷在伤员的腿上。

从此,程功明每次上山采药都将自制的药粉、药膏,送到竹林中新四军的临时战地医疗所。

每当下山时,看到郁郁葱葱的山上长满了红花绿草,他就兴奋不已。有知名的,他知道怎样使用。有叫不出名字的,或许能治好那些疑难杂症呢。的确,茅山对行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片福地。然而此刻程功明的内心却不是滋味,一方面感叹祖国山河秀美壮丽,物产丰富,这些山上的各种药材就取之不尽,另一方面他也深深感到惭愧,先人在这里采药时,可曾经历过国土沦丧的悲痛?每每想到这些,他就热血心中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救治伤员的行动中。

1944年7月19日,暮色降临,山村的居民都已关门点上了油灯。忙了一天的程功明刚端起饭碗,突然听到狗吠声和敲门声。不好,肯定有人来求医。因为傍晚在山上采药返回时就听到南街村头枪声不断。果然,门一开,抬进来一位新四军伤员,满身鲜血,处于休克状态。这位伤员是在大茅峰西麓的南街村战斗中负伤的,名叫陈立生。程功明立即放下饭碗,检查伤情,得知伤员是在炸敌人碉堡时不幸中弹,从一丈多高的梯子上摔下来,多处骨折。看着满身伤痕的陈立生,程功明立即叫人拿来热水和医疗器具,在油灯下给伤员仔细清洗血迹,抚摸折骨,复位敷药,上好夹板。并且连续用热毛巾敷伤员的头部和胸部。灯下,伤员疼得满头大汗,程功明忙得满脸汗珠。为了使伤员减少痛苦,程功明每一个动作都格外得小心。他用尽平生所学,努力接好每一处骨头,为的是伤骨不会错位,为的是伤员早日康复。当陈立生渐渐苏醒过来时,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程功明再次检查夹板,配好备用药,交待护理方法,送大家上路。新四军领导称赞程功明“功德无量”,还专门派人送来一面倒三角形的锦旗,虽然年代久远,这面锦旗已经无法找到,但程功明义救新四军的美名在百姓口中悄悄传播开来。

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老人山迎来了春天。程功明便带着程贤政和程贤德两个儿子,在老人山旁边的李塔村卫生服务站坐诊,一面给儿子传授祖传绝技,一面为周围百姓服务。

一天,有个小孩在掏喜鹊窝时,一脚落空,从树上掉了下来,不仅把头跌破了,还把头跌进脖子里。家里人急的直哭,就把小孩抱到诊所请求程功明医治。程功明看看说:“让我试试吧。”程医生嘴上答应了,心想怎么办呢?想着想着,突然脑海里出现了甲鱼缩头缩脑的样子。程医生大叫一声:“办法有了!”他想甲鱼的头缩进去以后,你再用劲向外拉也拉不出来,但用小棒一戳它的尾巴根,头就会自然伸出来。程医生想把这个办法用到人的身上。他叫人将小孩的手臂和腿一齐抓牢,然后举着拳头用劲打在孩子的尾巴骨上。真的成功了,小孩头伸出来了,一切恢复正常。

这个奇特的案例一下子让老人山伤骨科名声大震,不但在广大群众中传扬,就连医学界也很赞赏。1958年,南京鼓楼医院用高薪聘请程功明去该院伤骨科工作,并给他配备全套住房。可程功明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离不开茅山老区,离不开老人山,离不开父老乡亲。”1962年,程功明与世长辞。此时程功明的两个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都已独立行医,哥哥程贤政继续在李塔村卫生院开设骨科门诊,而弟弟程贤德则去了金坛薛埠镇行医。

程贤政的接骨医术不减父亲当年。1963年,溧阳竹箦农场被大风刮倒了一座宿舍,有18人被压伤。农场用一部汽车将全部伤员送到磨盘乡卫生院。程贤政一看,有的膀子、腿骨折断,有的腰椎、颈椎受伤,有的瘫痪不能走动,有的大小便都有困难。程贤政二话没说,全部收治,家里房屋住不下,就借用李塔水库的房子做饭。一个一个地替他们敷药包扎,开方吃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一个多月后,除一人外,病员全部回场。未走的那个人,不是没治好,而是他不愿意很快被治好,故意把伤骨拉开,以逃避劳动。最后,他看到程医生如此认真负责,耐心治疗,深受感动,因而积极配合治疗,很快痊愈。程贤政对病情严重的久治不愈的病人,也从不拒医。

1969年,南京军区后勤部某干部的孩子在堆放货物时,被倒塌的货物压坏了腰椎骨,南京几家医院都未治好。父母急的团团转,到处打听专治伤骨病的名医,终于在镇江打听到了磨盘老人山骨科的地址,他们连夜用车把孩子送到老人山。程贤政仍用祖传方法治疗,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用药,一个多月下来,病人能拄拐杖行走了,大小便正常。两个多月后,就能离拐杖走路,基本恢复健康。

程贤政常对儿子程良改说:“医生治病,首先要诊断正确,再就是用药到位。”药到位,就是药量要足,不能超量,也不能欠量,超量了病人吃不消,且有危险;欠量了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只有药量恰到好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何掌握这个分寸,全靠医生的临床经验。程贤政医疗经验丰富,敢于用药。1970年,白兔乡一位在长江翻水站工作的朱柏庚,开山洞时被砸断了腰骨,几个地方治疗了七八个月都没好,不能走路,身体日渐消瘦。他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老人山。程贤政诊视后,给朱柏庚吃第一剂药。用药不久,朱柏庚渐渐昏迷了。他妻子突然尖叫起来:“程医生,不好了,快来呀!”接着呜呜地哭开了。程医生急忙赶过来,仔细地瞧瞧,很平静地说:“不要紧,不要紧,这是用药的必然反应,说明这药正在起作用呢!过一会儿就会好的,请放心。”听了程医生的解释,朱柏庚妻子虽然不哭了,但心里仍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朱柏庚熟睡两个多小时后果然清醒过来,经过程医生的精心治疗,用中药内服外敷,并辅以推拿,三个月后,病人恢复了健康。

程贤政收治的病人,路途最远的是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他的脚跟骨被砸成粉碎性骨折,在新疆去过很多家医院治疗,用了一年多时间,仍不能走路,进出都要人搀扶。病人很悲伤,心想这辈子可能就不能独立走路了。后来听了建设兵团一位溧阳人的介绍,兵团立即派人把病人送到了老人山。程贤政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他的儿子程良改接着治疗,病人逐渐好转,从不能走路到拄着拐杖走,最后丢了拐杖回到新疆,前后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山骨伤科治愈的病人越来越多,先后治愈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新疆等地的骨伤患者十几万例。对骨盆骨折、四肢骨折、脊柱骨折、陈旧性骨折、骨折延期愈合、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等疗法独树一帜。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复位固定或牵引等基础上,用祖传的“活血接骨散”外敷,再加上内服由40多味中草药制成的汤剂,这种“静态疗养与动态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具有“疗程短,愈合快、痛苦少、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等显著特点,该疗法在江南地区中医骨伤医学界独树一帜,并于2016年12月被收录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入90年代,老人山的医疗条件已远远满足不了就诊者的需要,程良改先后转战磨盘乡、唐陵,与当地的卫生院合作开设骨伤科。1999年,又转到天王镇的句容市第三人民医院,开设了“老人山骨科分院”。2015年,第六代传人程时祥、程时龙、程时军自筹资金7000余万元,开始在天王镇兴建“二级骨科医院”。

3.传承仁心,再谱华章

2017年8月14日,经过为期一年的紧张筹备,老人山骨科医院终于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中。

宁静的庭院,绿荫草坪,绿树奇石,相映成趣。灰白相间的大理石外墙,线条简洁的楼房,宽敞明亮的专科门诊,彷如巨大的五线谱;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宛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汇成一首壮美的乐章。

乔迁当天,医院内彩旗飘扬,舞龙队、舞狮队激情上场表演,引得无数群众观看。

新建的老人山骨科医院建筑面积一万两千平方米,有床位168张,医生、护士120多名,其中学科带头人、副主任以上医师15人。医院按二级专科医院标准设置,以大专科小综合的方式运营,设内科、外科、急诊医学科、骨科专业、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诊疗以及相关辅助科室,引进了美国GE公司的DR、CT、核磁共振及监护和麻醉系统,并拥有三间与北京天坛医院同等级别的层流净化手术室。

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老人山程氏中医骨伤疗法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朵奇葩。

新医院落成后,院长程时祥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医院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的轨道。他用人之优长,聘用管理经验丰富的游庆明担任副院长,全力抓好管理运营。如今,医院紧紧把握“突出骨科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办院方向,严格按照二级甲等骨科医院达标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狠抓医疗质量和专科建设。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实施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并将目标管理分解到科室,科室再落实到个人,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岗位职责,把医院推上规范化的轨道。

在培养名医上,医院把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基础人才三个层次人才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全方位提升其业务素质与实际能力。对学科带头人,聘任上注重专业,培养上重点倾斜,使用上压担子,管理上实行目标责任制。

早在7世纪的唐朝,孙思邈就将优秀医者应具备的素质浓缩为“大医精诚”四个字,今天,程时祥院长秉承程氏骨科“仁心仁术”的优良传统,将程氏医术与精诚服务有机糅合,塑造出老人山骨科独具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使医院上下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无锡一名74岁男患者,因左股骨骨折,到无锡市中医院,收治检查后,认为手术风险太大,但不手术会造成终身残疾,后转至无锡市人民医院,同样因身体情况差被医院拒绝手术,老夫妻俩相拥而泣。一筹莫展之时,妻弟听说句容老人山骨科医院,解决了不少老年骨折患者的难题,便与医院联系远程会诊,确认可以微创行PFNA手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医院顺利进行了手术,2个月后恢复良好,已能行走自如。夫妻俩感激涕零,不辞辛苦送来锦旗。

2021年3月12日晚,94岁的张某在家走路时不慎跌倒致右髋部剧痛,无法正常站立与行走。当日即由家人送至老人山骨科医院就诊,经急诊医生检查及拍片显示:右股骨颈骨折、断端异位。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拟“右股骨颈骨折”收住入院。据了解,张某平日身体素质良好,能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医院根据张某实际情况提出行“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治疗方案,得到了张某及家属的一致认可。

家住溧阳的叶先生,2021年6月的一天,在采摘杨梅时不慎跌伤致左大腿肿胀、疼痛,不能站立行走,活动后疼痛加重。经朋友介绍来老人山医院治疗。7月1日进行了左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一周后出院,返回家中静养,现在已完全康复,高兴之余,特地让家人给程保加主治医师送来锦旗,上写:“程氏骨科,名不虚传!”

病人谭小姐曾经长年左膝疼痛,行走不稳,到处奔波求医整整五年,却连病因都没法弄清楚,以致无法伸直膝关节正常行走,左下膝肌肉萎缩。眼看左腿将面临残废,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老人山骨科医院。程时祥院长根据她的病史和检验报告,很快确诊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左膝外侧半月板损伤”,迅速为其施行了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修整术。手术切口仅为3厘米,术后谭小姐膝部疼痛完全缓解,膝关节不稳的现象也立即得到纠正。

“老人山骨科的专家水平就是过硬,不愧为百年祖传!”出院时,谭小姐由衷地赞叹道。

“老人山骨科从来不做广告,全是口口相传。”面对今天的成就,程时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老人山骨科医院一楼的墙面上,悬挂着一百多面来自全国各地的锦旗,这不仅是对老人山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褒奖,更是一张张患者康复后幸福的笑脸。

我们期待着老人山骨科医院,继续书写出更多更神的传奇!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