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古代反腐倡廉中的“三”字现象一瞥
【有春读史】古代反腐倡廉中的“三”字
中华民族绵延发展,不断强大;华夏文明璀璨辉煌,光照人寰。其重要因素之一在于,由中华本土诞生的前贤圣哲思想与智慧得以薪火传递,他们那胸怀社稷苍生的人生价值追求在代代赓续传承。纵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们仍然能从社会发展的主流中,从绝大多数中,捕捉到大量仁人志士关心社稷民生、坚持惩恶扬善、永葆公正廉洁形象的正直官员身影,本文谨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剔拨撷取几组镜头,以见端详。有趣的是,他们的事迹都与“三”这个“三生万物”的吉祥数字有关。
一.敢于担当、让贪官发抖的“江东三虎”
我国的长江总体走势是由西向东,进入大海,但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自江西九江往南京一段的皖江又呈现为西南往东北的走向,于是人们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又称“江左”。这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泛指长江以东地区,其区域范围是今天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据《宋史》卷三百五《杨纮列传》记载,北宋真宗时,杨纮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范围内)知县。鄞县靠近海边,社会治安复杂,难以治理,尤其是一些“恶少”贩卖鱼盐,群居在洲岛上,经常出来抢掠正常经营者的财物,他们将抢来的货物先藏在海中的洲岛上,然后再自己去贩卖,严重干扰破坏了市场交易往来秩序,但“吏不能禁”,地方政府拿这些“恶少”没有办法。
杨纮到任后,群众反映强烈,举报不断。于是他巧设方略,决定先从教育入手。经过渔民中认识恶少船只的人暗中指证,他组织力量及时扣留下了又来抢掠的“恶少“们的船只。杨绂首先对他们进行“戒谕”教育,晓以利害关系,最后还是把船只还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做守规矩懂礼法的好青年。那帮“恶少“经过教育,“由是不敢为盗”,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做盗贼了,开始重新做人。
杨纮后来因为过继给叔父、工部侍郎杨亿为儿子,被赐进士出身,在越州任通判,继任筠州千府,提点江东刑狱,后又升为转运使、按察使等职,岗位在不断变化,权力也愈来愈大,但他关心民生、勇于担当、惩恶扬善的工作作风没有变。
有一年,江东闹饥荒,杨纮果断作出决定:开义仓赈灾,救老百姓于饿殍命危之际。当时有的官吏害怕出问题,就站出来表示反对。杨纮就做大家思想工作,他说:“义仓,为民也。稍作稽缓,就会出现饿殍遍野现象,人命头天,不能视同儿戏。”政府设立“义仓”是为了在灾难时刻保民生的,如果行动稍微迟缓耽误,就会造成饿殍遍野现象,人命关天,不能视同儿戏。在杨纮的坚持与说服下,大家思想统一,及时开仓赈灾救人。政府帮助老百姓度过了饥荒难关,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好的形象。
杨纮对待自己要求严格,同时注意管好身边的人,绝不允许属下搞歪门斜道、干祸害百姓的勾当。他经常说这样的话:“不法之人不可贷。去之,止不利一家尔,岂可使郡邑千万家俱受害邪?”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违法违纪的官员是不能原谅的,将他们铲除法办,只是对贪官这一家不利而已,但绝不能因为贪官这一家而让郡邑内的千家万户老百姓去受害受苦。再次表达了为官要代表绝大多数老百姓利益的执政理念。那些有贪婪之心的极少数官员听说后,“望风解去,或过期不敢之官”,吓得自动离开了官场,有的收敛起了原先的贪欲念头,不想腐、不敢腐了。
杨纮与同时代的王鼎、王绰两位官员,在当时有“江东三虎”盛誉,以吏治清明、惩恶扬善、关心民生、反贪腐有力而普遍受到百姓拥戴,被百姓们称为好官。
二.自甘清贫、干净为官的“江右三清”
“江右”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隋唐以前,主要是指长江下游北岸和淮河中下游以南地区,现一般表述为长江下游以西地区,以江西省为主要地域。
据《明史》卷二百四十一《陈道亨列传》记载,陈道亨是新建(属今江西省南昌市)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任南京吏部郎中。虽然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但南京一直作为陪都存在,国家机构“六部”健全,所以当时的南京又叫“南都”。朝廷任命官员时,为官地点是北京与南京同等对待,对通过科举刚入仕途的官员,经常是先任命在南京为官,然后根据需要再调入都城北京或其他地方为官。吏部郎中陈道亨与他的“同里”即老乡邓以讚、衷贞吉二人都“官南都”,即都在现在的南京做官,由于他们为官清正廉洁,被世人赞誉为“江右三清”。
有一年,陈道亨刚遭母亲丧亡之痛,接着又“家毁于火”,自己家的房子遭到火灾被烧掉了,全家人只得“僦屋以居”,即租人家房子居住。寒冬到了,全家是“穷冬无帏”,连一顶像样的帏帐都没有,“妻御葛裳,与子拾遗薪爇以御寒”,妻子只得穿粗糙的、由葛麻缝制的衣裳以过冬,母子二人靠到户外捡拾柴禾回家取暖御寒。“或有赠遗,拒弗受”,有人发现他们家生活如此困难,就想赠送一些物品给他们,但都被家人拒绝了。
史书上的这段记载,正确的理解是:当时明朝政府官员中,有许多人是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并且经济收入很低,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开销。吏部郎中陈道亨家的遭遇应该不是在“南都”南京发生,而是在江右老家新建地区发生。同时也告诉我们,明朝政府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官员能够“管好家里的人”,能够管好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不准他们打着自己的名头来谋私,不准他们拿别人的财物,坚持过清贫廉洁、自力更生的生活。陈道亨是如此,他的老乡邓以讚、衷贞吉二人也应如此,否则,哪来“江右三清”的美名?
陈道亨后来被朝廷进一步重用,由湖广参政升迁为山东按察使、右布政使,又转升为福建左布政使。工作环境在不断变化,手中权力愈来愈大,但他“所至不私一钱”,到任何地方为官,都不贪腐一分钱,可称得上是明代廉政楷模。再后来,陈道亨又以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负责长江防务重任。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当皇帝,陈道亨又被提拔为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受中央政府委派,成为专门负责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肩负起“水利部部长”重任。事实再次说明,只有为政清廉正直的官员,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才能让上级放心,让百姓满意。
三.一“清”二“慎”三“勤”的“居官三字符”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列传(一)》“梁寅”条记载,梁寅是新喻县(今江西境内)人,出生在元代末年。世代业农种田,虽然家贫,但能自力于学。他最后达到了“淹贯《五经》”、熟读诸子“百氏”之学的学术,但却“累举不第”,没能考取举人、进士之类功名,于是决定放弃“高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另谋生路。由于他的学问早已被众人知晓,后来还是被“集庆路”(相当于“集庆府”)政府部门聘为儒学训导,当上了专门讲授儒学的教书先生。过了两年,他又以双亲年老而“辞归”故里。元朝末年,“天下兵起”,兵荒马乱,他干脆“隐居教授”,以教书为生。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四方、建立明王朝后,征召天下明儒硕学来“修述礼乐”。梁寅以“年六十余矣”的年龄前来应征,这可是现代人退休的年龄啊。梁寅被朝廷重用,开始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当时分为礼、律、制度“三局”,梁寅被分在礼局任职。
长期积累的学术素养使梁寅在“讨论精审”过程中,令诸儒皆推服。“礼书”完成后,皇帝朱元璋赏赐金币丰厚。当朝廷准备给他授以官职时,梁寅又以老病辞还故里,不愿再出仕为官。后来他“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子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又称其为“石门先生”。
毗邻县邑有一个小青年“初入官”,即将开始为宦生涯,就主动跑到梁寅老先生这里请教为官之道。梁寅对他说:“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清清白白做官,不贪不腐,这就是“清”;谨言慎行,如履薄冰,这就是“慎”;勤奋耐劳,恪尽职守,这就是“勤”。
当这位年轻人又向他请教有关“天德”“王道”要义时,梁寅微笑着说:“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
可惜这位年轻人没有真正领悟梁寅的微言要义,告退后还对别人说:“梁子所言,平平耳”。认为梁寅讲的话很是平常一般,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有高水平,所以也就不把梁寅的谆谆话语放在心上。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这位年轻人步入仕途后,很快就“以不检败”,因自己行为不受检约而很快断送了前程。这位年轻人非常后悔,逢人便说:“吾不敢再见石门先生”,自己没有脸面再去见梁寅这位提出“居官三字符”的官场老领导、学问中的老先生了。
四.“居官之本有三”
又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儒林列传(一)》之“潘府”条记载,潘府是明朝成化末年进士,官至太常,致仕退休。既归,屏居南山,布衣蔬食,惟以阐发研明古代“经传”典籍为事。
潘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居官之本有三:薄奉养,廉之本也;远声色,勤之本也;去谗私,明之本也。”强调为官从政者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自己的修养:节俭廉洁,勤勉自律,大公无私。他又说:“荐贤当惟恐后,论功当惟恐先。”强调为官者要任人唯贤,唯恐在思贤、荐贤、用贤上落后了,而在论功行赏时要有不争不抢的为人品格。
明代政权由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建立,可能在没有荣华富贵之前已经受尽了饥寒穷苦,身处百姓时就对官场贪腐行为深恶痛绝,所以在建立政权后,在吏治方面,特别注重加大勤政廉政、廉洁自律教育。另一方面,明代政权是在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权基础上建立的,如何做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进一步弘扬,被再次被提高到国家决策层面来重视,通过明经科考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使为官者执政理念、人生价值观得到再次重塑。正因如此,我们在阅读《明史》时,贫穷官员层出不穷,有时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我们不妨再看两例。
据《明史》卷二百三十《蔡时鼎列传》记载,蔡时鼎是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两淮巡盐要务。这是个肥缺,但他不仅不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而是“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用于开挖河道,发展农业,兴办学校,为学校购买学田。他后来官至南京刑部主事,又更职吏部,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冬天,两次上疏皇上,指陈时政得失,不久又升迁为南京礼部郎中。他先后在刑部、吏部、礼部三个政府要害部门供职,最后“卒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令人唏嘘的是,蔡时鼎是“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他死了后,连丧葬费都拿不出,还是靠同僚们凑份子,出钱出物,才把他的丧事办了。
《明史》卷二百二十三《刘东星列传》又记载,刘东星是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黄河决堤,运道堙阻,国家面临危难时际,朝廷任命他为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漕事务。刘东星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后也是“卒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史载其“性俭约”,为人禀性是一贯坚持勤俭节约,所以他“历官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为官30年,始终坚持粗茶淡饭过日,衣服要穿到不能再穿为止。
史籍昭昭,斯人已已,时代的车轮永远向前,我们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依然激荡乾坤,引领未来。
束有春 2022年3月8日于金陵四合斋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