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别了,丹阳市折柳中学

2024-10-29 15:11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折柳中学从创办到今年7月,已经有66年了。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农村实行城镇化。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安家务工,他们的孩子也自然到城里学校去读书了。致使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学校停办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上级决定关停折柳中学,将折柳中学和陵口中学合并。因为折柳镇并给了陵口镇,政府设在陵口,折柳中学并到陵口中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66年来,折柳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现代化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质量一流的先进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建设人才,为高等学校输送了无数优秀学生,为折柳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创建学校,苏公权夜走折柳桥。

1958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个大干快上的特殊年代。当时我们全县只有四所中学,完全不能适应为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县政府决定,在原有学校选派一些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老师,到农村去再创办四所中学。其中就包括折柳中学。

8月下旬的一天,丹阳县中学年轻教师苏公权,作为先遣队负责人受命连夜赶到折柳乡,着手筹办折柳中学。

此前,招生工作已经由中心小学校长许淮波同志代为完成。

赵家牛棚,办学从这里起步。

第二天一早,苏老师把报到注册的海报贴了出去。消息像长了翅膀,小镇热闹起来了。附近六个乡的110名学生很快就到齐了。

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教室临时设在赵家村的一个大牛棚里。

苏老师和乡政府的干部,村干部和赵家村农民一起动手!铲去牛粪,粉刷墙壁。锯了几棵大树,将树干中间破开,钉在木桩上就算桌子。凳子由学生自带。没有黑板,就到小学借了两块小黑板,挂在前面墙上。

开学了,县里又派来了三位老师:总务主任张炳春兼教体育、美术和音乐,语文老师陈家渊,数学老师尹祖伯。

四位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设在哪里呢?

桥西庙场上西楼下,有一家卖杂货的五洋店,是由王玉堂和景锁美合开的。店里有个小阁楼,那里就成了老师的办公室兼宿舍。由于没有梯子上下。四位老师上楼要爬上柜台,用手攀着跃上去。楼上空间小,走路还不能直腰。

他们在这里,白天上完课就回到这里办公,睡觉就在楼板上打个地铺。

没有电灯,就用空墨水瓶灌上煤油,用多股棉线做灯芯。

尽管条件艰苦,但这个小楼阁里,还是常常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赵家牛棚一百多天,折柳中学的第一届师生,完成了折柳这个乡村地区,向普及初中教育发展的一个飞跃!

依靠自己,白手建校舍

在赵家牛棚一边上课,一边还要筹划建造真正的校舍。正在犯难校舍选址的时候,乡政府传来好消息。折柳乡政府要拆并到陵口去。这样,乡政府的房子就可以腾给中学了。这样一来,学校就可以改造一些房子做教室,再新建一些做宿舍,工程就简单多了。

一年后,县里才派了陈敖坤来当校长。另外又来了语文老师吕玉美,数学老师魏锁青,政治老师马卓如,体育老师周杰。

为了节约资金,学校到农村买了人家一批旧房子,拆了材料运回来造新校舍。在这过程中,老师们都是吃苦在前。爬到屋顶卸砖瓦,拆木料,让学生在下面接,搬运。材料从几里路外往学校运,浩浩荡荡得队伍,煞是壮观!

打基础需要大量碎砖石,全体师生人人动手,利用课余时间去捡拾。

为了筹集资金购买教学器材,大家还通过各种途径勤工俭学。大家编织过草帘子,喂过猪羊养过兔,种过冬瓜、黄瓜、大白菜。

学校新校舍建成了,大门向北,正面一条宽阔的梧桐树大道。大门两侧是平房教室。朝南的走廊都由木柱支撑。最南边,路东是大会堂,食堂。路西又是一排平房教室。路东中间是教室;路西中间一排房子,是办公室。最东头一排又小又窄的房子是教师宿舍。

看到这初具规模的学校,每个师生的心里,都会自豪地说——我们为折柳中学添砖加瓦了,折柳的教育事业大发展,也有我们的汗水!

文化革命,贫下中农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成立了教改组。中学,小学统一由教改组领导。教改组就设在我们学校,教改组长毛荣庆。学校也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原来的校长主任都靠了边(停职)。

1969年开始,实行开门办学。升学不再考试,所有学校就地升级。初中直接戴上高中帽子。那时候也不叫高中,就是八年级,九年级。原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的毕业生就分在甲班乙班,新上来的初三学生就在丙班,丁班。所以那一届学生年龄有相差三四岁的或更多的。

在这个阶段,学校除了文化课,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王听虎老师的带领下,名声大噪。常常组织外出演出,保留节目歌剧《白毛女》,演得最为精彩。

69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下放干部子女的到来,给我们学校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这批学生从城里来,见多识广,能歌善舞,学校气氛一下子哄抬了起来。

这一时期的老师有尹凤雏,陆建群,陈正钦,韦美英,黄锁妖等。

1970年,黄洪朝来当校长。这个阶段学工学农时间比较多。这时,陈锁福、郦国华、王玉芳、汤云海等一批年轻教师的到来,又为学校增添了有生力量。他们年纪轻,和学生年纪相差不多少,经常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所以,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嗨!

大会堂要拆了重砌楼房。为了节省开支,不上课的教师一起步行到十三里路外的珥陵镇,去搬砖装船。运砖船到了折柳,就泊在折柳中学后门。全体师生一起动手,有的挑,有的用手接力传。天黑了,砖头全部码到了工地上。学生回家了,教师们也只是用毛巾在越渎河里洗洗脸,擦擦身。那时候,谁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新的学校在我们手中建成是一种幸福。所以,艰苦的劳动中,照样有欢笑声在越渎河上回荡。

1976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学校在高一新生中,挑选了一批优秀学生办起了“耕读班”。当然教师也是挑选了政治可靠,思想过硬的人。在学校最东边围墙处砌房养猪,公社拨给了三亩田,正儿八经去种粮食。每个班级还要有学农特色。于是,老师带着学生自己动手砌兔舍,记得我们班级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砌好一间三米高的兔舍。大家凑钱买了十几只小兔来养,学生轮流割草来喂养。可是不到一个星期,也不知什么原因,兔子一个接一个死去,叫大家好不伤心。但大家并没有泄气,又买了十几只,继续我们的学农“伟业”。结果呢,兔子仍没有一只活下来。如是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我们便改行种菜。我和学生一起挑水浇地,挑粪施肥,劳动之余和学生一起打牌下棋,生活倒也开心。蔬菜长得挺兴旺。可是,卖给谁?学校吃不了,农民家里有,没人要。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求养猪的人家一分钱一斤买去。就这样,还是要扔了许多。唉,真是劳民伤财!

你看,当时的学生还能有多少精力用于学习文化知识?本来么,上级领导的指导思想就不重视知识。

这个半耕半读的班级也只维持了不到一年,就恢复了全日制教学。

后来,又刮来了“全民办工厂”的怪风,学校也办起了工厂。有五金厂,木模厂。

以前上高中是推荐。主要看家里阶级成分,其次是老师感觉。到了1976年,恢复升高中考试,这对全社会重视知识,重视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改革,艰难前行。

1977年8月,葛远栋来当校长。此人比较正直,由于工作需要,当了两年就调到珥陵中学去了。接下来是陈志义来了,他是一位忠厚长者,平易近人。工作之余,总能与广大教师玩到一起。

在这以前,虽然也讲“教育改革”,但对教育的投入极少,教师的地位极低,教师的待遇极差。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1980年前,学校北边有两排平房。教室外是一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是镇上穿过折柳桥通向东面各村的中经大道。遇到下雨,泥泞不堪。

特别恼人的是:经过这里的拖拉机常常陷在东头转弯处的泥泞中打滑,驾驶

员只想加大油门冲过泥坑,于是你会经常听见:“蓬蓬蓬——呜呜,蓬蓬蓬——呜呜……”过了好几分钟,才能爬出泥潭。这时候,教师只能停下讲课,让学生自习。有时候一节课遇到几次这情况就惨了。

当时有两个下属初中,条件就更差了。就说漕塘学校,原来初中部设在营里村大白果树下,后来到老杭村庙里。初中部就两个教室,一个教室就设在一个破庙里,另外一个教室设在小阁楼上。学生在上面上课,教师在下面办公。遇到下雨,教室里就进水,中间高些的地方也是软呼呼的。四边积水多,常常有小青蛙跳来跳去,高兴起来,还能和学生的读书声争鸣呢。阴雨天久了,墙边还能长出绿茵茵的小草。

再说后巷下属初中。几间又矮又破的简陋平房。教师的宿舍墙是用土块隔起的,四面杂草丛生。要上体育课还要借用农民的打谷场。一条通向折柳镇的大路坎坷不平。遇到下雨,教师要去学校就犯难了。骑自行车走不了几步,嵌进挡水板的黄泥就卡死了车轮。只好下车不断用树枝掏掉泥巴,推着走。实在推不动了,就只好用肩扛着自行车前进。这真是: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折柳中学师生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为乡村教育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迎来折柳中学发展的春天

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知识被重视了,教育的春天来了。

1978年10月接到文教局通知,国家恢复高考,要求做好考生调查和复习迎考的准备。于是学校积极应对,学校迅速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培训班子。没有教室,我们就把学校大礼堂腾出来做教室;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经验,自己学习、摸索。当时学校条件差,学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们迎着困难上,晚上总要办公到深夜。一道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十多年没有高考了,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看到学生和家长渴求知识的眼光,我们顿觉责任重大,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把当地的人才推出去。

第一次高考,我们学校就有38名学生考取大学和中专。这让我们学校的老师着实高兴了好几天。

到了八十年代,又来了一批年轻老师,他们朝气勃勃,为学校增添了活力。加上他们的姓正巧合一些小动物,他们是:小鸡(季丹鹏)小鸭(岳仲留),小狗(过国良)小猫(毛连荣)。所以也有人戏称我们学校有个动物园。

这年底,党和政府迅速提高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乡政府出面协调,扩大学校面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教师宿舍楼拔地而起。一个占地20多亩地的运动场宽大气派,运动器械齐全,四个班的学生可以同时上体育课。校舍间有四片绿地,走进如今的折柳中学,就像进了一座大花园。一年四季艳丽多彩,花香扑鼻。学生可以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读书、成长。

党和政府对我们教师的关怀也体现在经济待遇上,一次又一次地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当初相比,教师的工资还不如农具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而现在,教师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提高了许多,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

教育现代化,进入快车道。

陈志义退休后,有王嘉接任校长。

1990年王玉芳任校长,他赶上了好时代。学校进入了电化教学的崭新时期。在此期间,环境改造,建造综合楼,大操场扩建等。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确实很洋气了。

每个班级安装电化教学装置。一开始,教师不习惯电化教学,不会做课件。就经常组织观摩学习。派出去,请进来,假期组织年轻教师学习电脑。

很快,学校的教育设施迅速更新。一个900多人的学校,就有一个56座的网络教室,10个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系统、师生健身房一应俱全。

还创立了校园文学社,在校园里有了浓浓的文学创作的氛围。学生的优秀作品,总能隔三差五的在丹阳报,镇江报,以及省级、全国级报刊杂志发表。当时文教局长还曾在校长会议上宣读过我们学校学生的作品。《新柳文学社》成了折柳中学的一张名片,文学创作,成了折柳中学的特色教育。折柳中学的《新柳文学社》已经成为丹阳市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4年到2009年束洪涛任校长。他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管理学校,学校的发展突飞猛进。折柳中学风雨兼程五十年,走进了无与伦比的辉煌。学校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臻于完美。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掌握得非常娴熟。教学质量也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折柳中学,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中学,现在已是华丽转身,名声远播。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后来又来了张新祥校长,顾杰校长,陈燕军校长、周涛校长。他们年富力强,踌躇满志,不断开拓奋进,使折柳中学各方面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学校关停,折柳中学成为历史

折柳中学,本想会有更辉煌的未来,想不到前进的步伐到此戛然而止。1958年建校,到今年已有66个年头了。

现在学校无奈关停了,“折柳中学”从此成为历史。但是,折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所学校,不会忘记这所学校的不朽贡献,不会忘记这所学校给折柳人民带来的无上荣光!

别了,折柳中学!

(景德忠)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