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手机被没收对母亲拳脚相加?
近日,一则“15岁男孩手机被没收对母亲拳脚相加”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在一地铁站,15岁男孩因沉迷游戏手机被母亲没收,要求母亲归还无果,情绪失控之下男孩对母亲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地铁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前制止。不久后,民警闻讯赶到现场处置,经过对双方耐心劝解开导,最终让男孩认识到错误,母子二人重归于好。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日常琐事引起的亲子纠纷不少。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费俊峰指出,孩子不听话,家长切不可指望“一锤定音”。
1.男孩对母亲拳脚相加?专家:收手机引起应激反应
视频中,一位女士夺过大儿子捧在手中的手机,男孩立即大吼“还给我”,并试图从妈妈手中抢回手机,但未能夺回。随后,他将妈妈按至墙上,一边骂着脏话一边拳脚相加,甚至还掐住了妈妈的脖子。此举吓坏了一旁的弟弟,他拉住哥哥的手无助地哭喊。妈妈挣脱着还手,将手机重重摔至地上,二人狠狠地扭打在一起。随后,地铁站内的警察见状赶来调解,将二人分开……
视频发出后引发了大量网友关注,许多网友批评男孩对至亲动手,“感觉跟手机关系不大,就是个人性格问题”“难以想象竟能对母亲动手”。还有另一部分网友则指责这位女士,作为成年人无法控制好情绪,“处理问题非常极端,基本就是在激化愤怒”,并指出孩子的不端行为无法一日形成,不当的家庭教育才是罪魁祸首。“从小就没有教育好,亲子关系那么差”“家长的问题更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君告诉记者,突如其来的变故会导致人产生应激反应,例如收手机、拔网线、切电源,再例如听到巨大声响、失足落水、遭人殴打……大脑中枢接受外界刺激后,信息传至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然后又激发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因子皮质激素,使身体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况,这会让人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除了生理反应之外,应激还会产生心理反应,常见的有焦虑、愤怒、恐惧、无助等。应激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攻击、退缩,一般视情况而定。该次收手机事件中,男孩就表现出了攻击行为;如果男孩是被一个陌生持刀大汉抢走手机,很有可能就会表现出退缩行为(逃跑)。”刘君表示,应激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应激反应会比成年人要大。
“应激反应可能只是动手的原因之一,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先有挫折。所谓‘挫折’是根据某种愿望进行有目的的行为时,由于内部或外部障碍,使欲求的满足受到阻碍,这种状态就是挫折。当孩子正在玩游戏的时候,突然被妈妈打断,导致挫折的产生,会使其产生攻击行为。”
2.家长需做好表率,不可指望“一锤定音”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费俊峰告诉记者,孩子沉迷手机等“不听话”行为,一般都属于“小时候没管好,结果长大后管不住”,“现在有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手机给孩子玩了,孩子是挡不住手机里那种声光刺激的,这些会破坏孩子大脑的专注力,结果就是孩子沉迷了,开始还能管管,然后到了青春期就管不住了。”费俊峰表示,孩子不听话,要想通过“收手机、拔网线、切电源”这种方式“一锤定音”是不可能的,至于“骂一顿、打一顿”更是不可能解决的,这些反而会激化矛盾,最终导致悲剧产生,家长要明白,问题不是一天产生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不听话,家长觉得把手机收了,或者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就搞定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很多时候需要改变、甚至需要接受治疗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费俊峰说,视频中家长在公众场合抢手机、砸手机,可以看出这位家长自身是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男孩在公众场合殴打至亲,同样是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体现,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必然有关系,所以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要做好表率。
如果亲子关系已经很糟糕了,应该怎么办?费俊峰表示,要缓解这种情况,家长和孩子都需要接受心理干预,“无论是找心理医生还是找心理专家,都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段时间内每周至少接受一次干预,主要需要家长配合,积极改变。”同时,费俊峰还指出了一些不当做法,“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家长自己不肯改变,不肯过来,就单纯希望把孩子交给专家或者机构由他们解决,这肯定不行(比如本次收手机事件,进行干预的话首先就要让家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家长寄希望于在网上找资料攻略,打电话咨询专家聊上一会,这些不能说没用,但离真正解决问题还差得很远。”费俊峰表示,要解决亲子矛盾,家长一定要舍得时间、舍得精力、舍得改变。
3.网络成瘾由多种因素引起,建议家长不要过早给手机
“成瘾问题在生活中不少见,常见的有赌博成瘾、冲动成瘾、药物成瘾、家暴成瘾,成瘾形成和大脑的功能构造有关,要彻底根治比较困难。为什么网上经常说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那是因为上瘾的人大脑根本控制不住。”费俊峰告诉记者,网络成瘾的问题更加复杂,在心理学界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现实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到网上寻求快乐,逐渐从兴趣到习惯,再到成瘾。“就我们已有的案例来看,要解决网络成瘾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只要不放弃,总归有希望。”
在费俊峰看来,孩子沉迷手机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网络平台/游戏厂商、学校、家庭、孩子都有责任,“但就个体而言,我们不大可能去改变网络环境及学校环境,家长只能尽可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费俊峰的建议是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现在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手机又是孩子们最便捷获得快乐的方式,因此非常容易上瘾。不要过早让孩子接触到手机,“如果等到孩子没日没夜地去玩再去想办法,就已经晚了。”
如果孩子在手机面前已经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费俊峰也给出了四点建议:1.尽量在孩子身上找到值得欣赏和鼓励的地方,建立好亲子关系,确保孩子还愿意和家长沟通;2.要找出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3.看看现实生活中,孩子是否存在一些不满或是问题;4.尝试改变环境,确保孩子除了上网外还有可以给他带来快乐的事情可以做。
最后,费俊峰表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变化很快,手机、网游、短视频,包括现在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方式也很多,这些是许多家长年少时未曾经历的,面对这些陌生的事物,家长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有的还试图用“老一套”来解决,最终导致问题产生。“我的建议是,如果遇到了问题,家长要正视问题,然后寻求专业帮助。”
实习生 陈欣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