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老龄化遇上数字化,老年教育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2025-01-07 11:03 来源: 新京报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触网。当老龄化遇上数字化,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畅享便利生活?在12月20日举行的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研讨会上,以“弥合数字鸿沟 让老年人共享数字红利”的圆桌论坛举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国家老年大学资源平台中心副主任吕倩和及象教育产品总经理傅晓风共同探讨老年教育如何助力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等话题。

老年教育推动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老龄化的时代,‘数字鸿沟’问题便是面临数字化的‘新’和老龄化‘老’的矛盾。”陆杰华以自己为例引用了国外相关数字社会变迁的理论,如果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是数字社会的“原住民”,那么他便是数字社会的“移民”,他上一代的老年人则是数字社会的“难民”。“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接入、能否使用智能产品以及知识鸿沟三方面,即老年人有没有“接入”互联网;老年人会不会使用智能产品,比如用手机挂号和支付;会使用智能产品的老年人能否甄别网络上数字信息的真伪等等。

陆杰华介绍,通过去年针对老年人群体做的调查,发现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中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是有区别的,东西部地区老年人的数字素养也存在差异。他认为,老年教育可以调动老年群体对数字知识的积极性,在弥合“数字鸿沟”中起到积极作用。“要彻底消除(数字鸿沟)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字社会在不断进步,但老年教育可以解决老年人利用智能产品了解社会的需求,线上交互改变了传统的线下交流的方式。”

具体来讲,陆杰华认为,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都可以作为“弥合数字鸿沟”的主体,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数字社会的数字红利。“数字鸿沟的赋能还是要在基层做,不能高高在上,要和老年人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解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在适应数字社会时也要解决沉迷的问题,共享、共建、共治,让多元主体推动问题的解决。”

精品在线课程、数字社区建设赋能老年人快乐学习

圆桌论坛上,吕倩和傅晓风分别从公办老年教育和民办老年教育的角度介绍双方如何互相补充、错位发展,多措并举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在做教育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傅晓风表示,公办老年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更大优势,但民办教育企业具备“小而快”的特点,能够快速寻找市场上的新需求,让更多的用户能够进入到在线教育体系中,让“公办做到大而美”“民办做到小而精”。

吕倩介绍,国家老年大学围绕“将国家老年大学打造成为我国老年教育的‘主渠道’、主动健康的‘强导向’、银发经济的‘催化剂’”,坚持“德学康乐为”办学宗旨,积极扩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促进老年教育泛在可及。一是基于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汇聚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当前平台一共有课程资源44.1万门(个)、累计426.6万分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资源来自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政府机关以及社会机构等。二是新建和打造精品化系统化的课程,“教育和健康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今年建设了国家老年大学主动健康学院,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等12位国医名师打造了‘国医名师课’,通过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中医养生公益课堂。”吕倩表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把国家级的优质资源向各级各类的老年教育平台推广。

“及象在创业之初也发现了有老年人网络沉迷的现象,我们也在想如何产出精品内容让老年人从网络上低质量的内容中走出来。”傅晓风介绍,及象一直做线上老年教育,会基于老年人感兴趣的点,构筑他们的线上学习世界,同时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我们现在重点发力自己的老年教育大模型。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时会遇到数字鸿沟问题,我们在探索如何让老年人用更自然的方式去跟同学、老师等进行交互,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地给老年人的学习赋能。”

除了打造有趣、有温度的课程外,及象还花了很大精力打造了网络社区,老年人可以在学习之余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和互动,将作业分享出来,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学员们也越来越主动,“老年人有了作品第一时间发在社区上,获得大家的点赞和支持。”傅晓风说道。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卢茜

原文地址: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4772710168753.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