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刘方明专访2023.10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刘方明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刘方明,1958年生人,字玄父,号亦园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扬州八怪研究会会长、安徽渐江国画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扬州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书画院、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海上画派吴昌硕大师再传弟子。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刘方明:国与国有边界,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当然了,艺术家必须是有国界的。艺术家广博涉猎,放怀天下,极目古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创作出好作品。2013年我在中央美院做姚鸣京教授的“山水画语言访问学者”,他是一位创新型的山水画大家,他的作品包罗万象,独特不群,所作山水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有自己独领之风格。我从学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是他教学时讲的一句话:“一幅好作品应具有学术性和审美性。”
至于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仅就我自己的创作体会,简单说说吧。
去年五月,偶见一位朋友处有一方汉代飞天的画像砖,于是就请他按照我的要求。在四侧对开斗方的宣纸右上方位置把它拓出,然后开始构思作画。
最先是画的舞台,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一切都凭着感觉在画,舞台是上小下大,用红颜色。先用线勾,勾成了像元宝一样,接着用朱砂填色。舞台两边用这个浓墨几何形道具(后来有漆器之状)还有代表幕布一样的莲花边符号。舞台的下方要有厚实的基础,我就用了魏晋的书法做成了摩崖入画,飞天所处的空间里配以淡蓝的颜色,拟画出天空。调色时,忽然想到月亮,汉代的月光和今时的月光应该一样清明吧?不知不觉地用长锋线条勾了一个半月牙。那就是一种浪漫的儿童画的那种画法,但是在我的画里面显得很自然,很大气。在这个全部画好以后,做了一首诗,把诗隐隐地写在幕布上。画名《筑台得乐图》并题五绝:“长袖高台舞,千年亦具神。月光恒久耀,彩墨引天真。”
这幅作品采用了构成的方法及电影蒙太奇组合法。我想,这就是一次现当代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索。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刘方明:我认为,真正可以传世的好作品其艺术语言一定是独特而鲜明的,画风画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数十年的创作中,我体会很深的是:“每种艺术语言善在系列化,这样会渐成丰满而不雷同。”创作主题应建立在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风貌,追求真善美境界的层面上。观念则是美术创作语言的导向,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艺术家的品质。对一个画家来说,创作形式是“常变常新” 还是“终一不变”必然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人生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如几十年画的差不多一个样,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果子“结壳”现象,早熟不长了,于画家来说就是中年时重复青少期,老年重复中年时。有这种观念,或沿习此方式的画家正是把艺术当技术了,而这样的画家还真不少。说白了,就是只有传统沿习,没有创新自我,落入匠人窠臼。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尝试,如“山筋石脉”、“辫子系列”、“摩崖入画”等,而最近的作品是“古像洽今”。这些创作题材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启发和突破?
刘方明:“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这是石涛上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的一句话。从1979年在苏州拜吴昌硕大师之徒张寒月先生为师开始,至今我一直践行此创新理念,目前有几个独创的艺术成果:“山筋石脉篆刻法”“辫子系列”“辫子系列”“太行金灯系列 ”“原创性书法理念”“古像洽今系列”,尤其在“古像洽今” 系列用功甚勤。这是以秦汉以来的画像石、砖拓片(或局部)生发创意,添加上自己的诗书画印元素,旨在穿越一、二千年时空,创作出具有独有学术性、艺术性的作品,把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在研究历代刻石时,发现了斑驳漫患的残刻古像,这些残刻竟然激发出如此的激情与动力。您能谈谈这段体验对您的艺术创作和心性境界的影响吗?
刘方明:金石艺术的影响和启示,是我从艺以来最感知、最深刻的。懵懂时临写唐碑,摹刻秦玺汉印,矻矻以求、持之恒久,为后来的“摩崖入画”“古像洽今”奠定了基础。多年来遍访祖国名山大川只要有摩崖石刻,无论是书法还是画像,只要见了,常常留连忘返。近几年徐州、山东、河南等地看到很多的汉画像石、砖以及拓片,即使已斑驳残破,我内心有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因为我从中仿佛走进了古代,在和先人们交流,他们的那种想象力、表现力、和制作能力,简直是让我震惊不已。那古朴的神情,稚拙中蕴含的豪迈,历经两千年仍见风采的大美,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特征所在。
2018年初春,我到扬州文峰寺闭关思考。在这里,我以自藏一幅汉代画像拓片尝试融入自己的诗书画印。这应该是我“古像洽今”系列创作探索
的开始。在目前已创作成功的这个系列中,我比较中意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以《月霁龙门》最得我心。那天在友人处,见友人有数十块鱼和龙的汉砖拓片,形态各异且生动有趣,一下子触发了我联想到鱼与龙的关系,正好又看见一块似有神奇建筑被称之“龙门”的图象,幼时曾有“魚跃龙门”之印象渐渐清晰起来,趁兴构思创作。友人按我的示意图
用墨和硃砂将图案分别托出拓出寄给我。经过数天细察与酝酿,在一个气定神闲的状态中我研墨开笔,先用淡墨把黄金分割位置的龙门画在圆月中,承接天地、河海,月亮以淡墨轻轻晕染,使月亮显立体状态。接着以率性之笔墨连勾带涂地把水浪与十条汉像魚相融,魚儿吐着泡泡,随势往龙门外或畅游、或冲攀,无意中也把水面因鱼儿争先恐后的景象画成了“浪山”颇有跳跃攀高之意,以至水,此刻不再往下流,而是随鱼往上涌现。月亮沉入水平面下处两旁以极淡墨衬染,左边少许细碎线画成远波,右边大块面清淡墨兰晕染产生飘渺虚无与左边和谐中见变化。
整个画面以月中龙门为焦点上接天地朝霞,下连河海无垠,鱼儿的朱红与霞光相映成趣,祥云轮廓与波浪水墨呼应,两者浑然相成。画名《月霁龙门》凸现画眼神秘奇之境的“龙门”。这是通往理想实现的希望之门。撰诗一首:“此门跃过可升天,神话相传千百年。把看鱼龙东汉物,乐寻拓片画中妍。”题款置画左边,构成“金角银边”,这也沿用了中国画构图中至美的经典方法。
古像洽今,实质是先洽自我,此画似乎是我在回眸人生,又像我在经历之后通过画面在向观者诉述:“鱼儿们都在努力拼搏,意欲成龙!”为此还刻朱文印“心行”相钤。画成后,即兴吟七绝一首:“此门跃过可升天,神话相传千百年。把看鱼龙东汉物,乐寻拓片画中妍。”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作为一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您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是什么?您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刘方明:1979年秋我拜张寒月先生为师,成为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那年,在苏州偶见到一批昆石,揣摩再三,如获至宝。此石色彩单纯,仅有象牙黄和玉化白两种,也是两种不同的石质,黄白相间,结构独特。我把石质变化抽象取出,有机地融合到篆刻作品中,探索出“山筋石脉”篆刻法。作品《厚重》一印,左边是秦汉印,右边则是融入“山筋石脉”。1983年8月,此印入选上海《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并获百名之一的优秀作品奖,入编《书法》杂志1983年第四期,第8页。
倪悦先生写道:“山筋石脉”是作者刘方明先生历时四十余年探索创造的一种篆刻法,从技法和视觉效果两个层面为篆刻艺术融入了新的元素、创造了新的语汇。作者在蹈学“秦玺汉印” 和历代名家的基础上,试图突破近现代黄士陵、(1849—1908),齐白石(1864—1957),等大家以书入印、双单刀法的路径,取相自然、取法自然,为印面增加新的生变效果。打破前人刻成之后敲破做残的单一表现,从印稿设计、印文刻制、印成修饰等治印过程融入作者对岩石自然物象——“山筋石脉”所领悟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和印章艺术中氤氳人文气息的提炼升华。
残刻古像、摩崖拓片引起我激动的是画作完成后感发出的自撰诗词!这凝练的文学语言把画面上表现不出来的一种内蕴之美溢于文字,甚妙。《方明诗千首》由中国线装书局有限公司出版。这是我历五十年之久所创作的诗词,一半以上是题画诗。
孩童时最喜欢听老人讲故事,特别是神话,如《夸父逐日》《吴刚伐桂》《天狗望月》等,几十年过去了唯这些当时入神听过的情节让我难以忘却,亦长怀幻想,期梦遂愿(用诗书画印相融合的形式表现)。及长,踏入艺术之途,在创新的探索中也时常闪现这童心般的状态,尔今则更乐此不疲地去探求其境。《吠传九重图》的创作是近期偶得。在两汉画像石的拓片中我看到“门神和昆仑奴”,听到藏家的
解读,一下子来了创作的灵感。
创作需要天真臆想,梯子是可往高处攀登的工具,大树就更高了,树之上就接近天啦。昆仑奴怀揣美好愿望,欲把心声传到天上,要通过手中牵着的忠犬来完成,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能帮主人实现心愿,因此,昆仑奴手中牵着的狗之神采,令我注目。试想着把这传递主人挚爱的美好通过一种艺术构思展现出来。左边画有汉隶摩崖石刻的黑白梯柱,右边有汉麻布纹的兰白柱石,夹起一层与右边柱石同质的石板,上面是昂首向上被牵着、随时准备跃腾的爱犬。二层为楮色木板,让这位敢于攀登的昆仑奴,双足芭蕾般地蹲立在其上,专注的托起美丽的门神,把左手牵着的爱犬传递给他的女神。第三层即是参天大树中的一枝干上,门神左足已稳稳站着,右足被昆仑奴左手托牢,门神两眼深情的关注着昆仑奴,气息相连,默契的期待着愿景的实现。此作品以“金石入画”,所有形质元素皆有金石意趣,如汉画像、石梯、右下角“摩崖入画”、包括具有碑味线性的书法题跋,画面采用“金角银边”法。金角,画面右下角用较大面积的晋代摩崖衬托树根,可谓“密不容插针”并与天梯左柱石变化呼应。银边,靠左边一行行书长题,乃因画而撰的七绝诗:“久期心境梦中逢,墨拓启思上九重。情注昆仑奴笃爱,泰来否极探开宗。”吠传九重图壬寅正月初三天题。
我所创作出的60余幅作品也因为取材较广,情境迥异,主观认识多有变化,故而作品无一雷同。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邵洋:您近期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盼?
刘方明:“古像洽今”创作是我执着探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在这之前,自己探索成功的几个成果似乎都是为这个系列作品的创作基础。“独领为魂” 是我四十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的惯性理念。今年7月《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第6辑)•刘方明国画作品选【古像洽今】系列》《中国近现代名家丛书·刘方明汉文仪传承古像洽今系列精品选》分别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目前“古像洽今”系列作品已画出62幅,争取在这几年内完成100幅。在适当的时候整体展示,与美术界同仁进行分享交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江苏苏讯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