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王”
森林之“王”
你站立成了一棵树,
一棵倔强而挺立的树。
在风雨中歌唱,
在磨砺中攀升。
你站立成了一棵树,
一棵人人喜爱的树。
向蓝天比肩伟岸,
向大地奉献葱茏。
你站立成了一棵树,
一棵人人仰慕的树。
在风雨中依然昂扬,
在霜寒中永远坚守。
——为唐陵村党委书记刘树安而作
写《森林之王》之前,我先来说一说“牛”。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咏牛的诗句:“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意思是说,你的牛来了,摇动着耳朵,有的跑下山坡,有的在溪边喝水……
牛没有骡马的暴躁、驴的倔强,妇孺皆能放牧。牛不仅与人相伴相欢:“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唐·元结《将牛何处去》);与弱小动物也能和睦相处:“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清·王恕《牧牛词》)。
牛也是诗人、作家笔下常常讴歌的对象。
臧克家先生的“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热情讴歌了牛的勤奋。
鲁迅先生自喻为牛,他说过:“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他的自嘲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是广为传颂的名句。
在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也有一头“牛”,他就刘树安。
因刘树安属牛,老百姓都说他是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而我说他是牛气冲天的“发财牛”。他在唐陵种下一棵“摇钱树”,为村里攒下资金13亿。2020年,全村实现花木销售额53亿元,带动茅山革命老区及周边40余个村,利用岗塝坡地发展花木30余万亩,苗木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5万元。唐陵上亿资产的人有十多户,千万富翁有百人。
让我们循着“牛”的足迹,来探寻刘树安的传奇人生——
1.“放牛娃”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2021年7月1日。一个伟大而光辉的时间节点。
天安门广场人如海、歌如潮。
“嘀哒!嘀哒!”随着清脆的秒针走时声,倒计时指针指向上午8点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万众瞩目中开幕。
56门礼炮,鸣放100响,致敬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隆隆炮声中,由222名仪仗队员组成的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的步履,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坚定地走向升旗台。
29架直-10和直-19编成“100”字样,飞过天安门广场,象征着党的百年光辉历程。10架歼-10组成“71”字样,呼啸而过,向党送上特别的空中祝福。
伴随全场《歌唱祖国》的歌声,10万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带去中华儿女美好的和平祝愿;10万个五颜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多彩的梦想竞相绽放。火热的激情,在每个人心中流淌。
此时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句容天王镇唐陵村村委会议室里,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盯住荧屏,他们在聚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们村的党委书记刘树安。在8万观礼者中,刘树安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受邀进京。
“战机列队从空中飞过,军乐队就在身边奏响雄壮的《国际歌》,坐在天安门广场中间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字字句句都听得真切,我终身难忘啊!”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活动结束刚刚回到宾馆,刘树安就激动地把现场看到的情景第一时间告诉了家乡的妻子贾国华。电话那端的贾国华也非常喜悦:“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全家一直守在电视机前,我们替你高兴呢!”
这一刻,刘树安心潮激荡;这一刻,刘树安泪流满面。
在7月3日返回的高铁上,刘树安还是无法平复激动的心情,在北京的一幕幕活动场景又浮现在他的脑海。
他想起6月28日晚,在“鸟巢”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的情形:2个小时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如画卷般铺展在眼前。从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到开创新局、迈向未来,看不尽的辉煌、数不完的成就让他深受感染。
他想起参观中国共产党党史馆的画面: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一大会址复原场景、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展板、遵义会议复原景观、党的七大投票箱、开国大典影像……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视频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
他更想起6月2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一幕:在雄壮的《忠诚赞歌》的乐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授勋台正中,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向全国“两优一先”的代表致以节日的祝贺!
动车在疾驰,他的思绪在飞扬——一个农家放牛娃,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国礼”,他是做梦也想不到啊!
1961年10月,刘树安出生在句容县磨盘乡东棚子自然村。
刘树安的祖辈是河南人。据村中的长辈代代口传,清咸丰三年,河南多次发生旱涝相间的特大自然灾害,田野颗粒不收,人们以树叶草皮裹腹,随之近乎草尽树绝。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以“一副箩担”离家出走,出门向南,漫无目的地流浪漂泊。初到苏南时多以棚子为居所,以后就留下了一大批以棚子命名的村子。在磨盘乡唐陵村就有16个以“某某棚”为名的村子。
刘树安的祖辈太穷了,辗转流落到苏南地区时,太平天国的“红巾军”和长辫子清军正在句容一带展开“拉锯战”,当地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靠种地为生的刘树安父母生养了6个孩子,在刘树安12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一条牛鞭,从此,排行老大的刘树安就成了“放牛娃”,每天天刚麻麻亮,刘树安就起床放牛。有一次,在放牛的路上,远远看见三头狼在前面不远处晃悠,狼回过头来,几道绿光就射了过来,吓得刘树安“蹭”的一下,爬到了牛背上。刘树安知道,狼怕牛不怕人。等到太阳上山,耕地的村民上工了,他才将牛交到村民手中,急匆匆回到家拿上几个地瓜奔向学校。
坐在教室里,刘树安就容易犯困。当老师的教鞭敲打在刘树安头顶上的时候,他才一脸惊恐地缓过神来,他太疲倦了。
放完学,刘树安还要割草积肥。星期天下地劳动,挑塘泥、翻地、插秧样样干,就是这样千辛万苦在队里挣工分,他家还是超支户。每年年底队里分“红”,当别人家领钱、分粮的时候,母亲就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悄悄拭泪。
在弟弟6岁的时候,刘树安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走了。从此家里更加落魄。地瓜和地瓜面做的黑窝头是家里的主粮。到了上中学的时候,他每餐吃一个地瓜、一个窝头,喝一碗盐水。“到了夏天,天很热,黑窝头半天就长毛了,还有淡淡的酸味,洗一洗继续吃。”刘树安一想到儿时的光阴,心里就会激灵地打个寒颤。
1979年刘树安高中毕业后,去了磨盘乡砖瓦厂上班。那是一座55米高的轮窑厂,制砖机24小时不停机。刚进厂时,刘树安刚满十七周岁,从小就营养不良,长得很瘦小,一米七的个头。
由于砖瓦厂是烧土窑,除了泥砖是机器压制,其它的活儿都是靠体力。那又脏又累的活儿,一般人根本吃不消,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出窑时,窑内的温度相当高,似火炉,戴着手套拿砖,双手还是烫破了皮;从窑内拉出来的一板车红砖,刚好一吨重。然而,为了多赚点工钱,刘树安豁出命也得硬着头皮上。人从窑里出来,浑身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红砖灰,就剩下一双“活泛”的眼珠子。
有一次,刘树安的妹妹突然跑到砖瓦厂看他。见刘树安累得躺在地上不动,便流着泪说:“好哥哥,你还是回家种田吧!再干下去,你的小命会丢在这里。”
刘树安连忙从地上爬起来,信誓旦旦地对妹妹说:“妹,你不用担心我。你不是对我说过,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吗?只要我能吃得下这里的苦,将来无论干什么事、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不怕!”
妹妹见无法说服刘树安,便抹着眼泪离开了。
苦尽甘来,刘树安靠着自己辛勤的汗水,先后当上了组长、车间主任和分管后勤的副厂长,并承包了制瓦的车间。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到了八十年代末,乡里组建派出所,乡政府从企业里百里挑一,选了6个人充实到公安队伍,组建治安联防队,刘树安担任联防队队长。那时人的想法与现在不一样,都想捧个“铁饭碗”,吃上“公家饭”。没成想,“公家饭”吃得并不安稳,“铁饭碗”其实一点也不铁。此时,正值日本金融危机,曾经强大到似乎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1990年的金融危机后,轰然倒塌,接下来十年一蹶不振。日本金融危机演变成亚洲金融危机,并波及我国的外贸产业,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当时,磨盘乡的财政捉襟见肘,常常发不出工资,刘树安再次陷入了迷茫和困顿之中。每到晚上,常常一个人徘徊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抬头仰望星星,低头远望旷野,思考着逃出“农门”的种种办法。
2.都市放牛
天赐良机,终于来了一个机会。
1993年的一天,在南京东南大学的一个远房亲戚来信说,他们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卫龙武教授正在组建一个公司,专门对外承接工程设计、工地打桩,让刘树安过来试试运气。原来,九十年代兴起全民经商,各个单位纷纷成立公司,下海挣钱。
刘树安闻讯非常高兴,之前他承包过制瓦车间,与工程队有过接触。他赶紧坐车跑到南京东南大学,在卫龙武教授面前拍胸脯:“我们庄稼人厚道、肯吃苦,保证不会给你脸上抹黑。”
之后,他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全部变卖,又请磨盘乡派出所所长张元满担保贷款12万,买了一台打桩机和一辆搅拌机,带着家乡20多个青壮年汉子,跟着卫龙武后面专门承接打桩工程。在土木工程学科领域内,东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是最有实力的三所院校,有了东南大学这块金子招牌,再加上卫龙武教授的现场指导,他们在南京迅速占领了“半壁江山”。
刘树安善于抓工程质量,他非常清楚,从老家带出来的工人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涉猎较少,几乎是“一张白纸”。他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发扬“传、帮、带”精神,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很快让整个项目管理、施工队伍步入正轨。项目部每周最少组织开展一次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会,讲解施工要点,总结施工经验。遇到问题时,全体项目管理人员探讨交流、分享经验、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而“每天跑工地”是刘树安的必修课。刘树安有“火眼金睛”,每次到现场都能发现新问题。从客观上讲,他对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很不满意,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钢材、水泥浪费严重;二是用水量过大;三是工地脏、乱、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他实行质量管控流水线,开展节能减排,同时呼吁加快转型,大力发展工厂化装配式建筑。
刘树安做的工程太多了,今天想来仍然记忆犹新:中央商场、新华报业大厦、建达大厦、金鹰国际金融中心、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哪里有大的项目,有难啃的“骨头”,刘树安统统拿下。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他不断投入设备,三年后,他不仅新买了3台打桩机,还租赁了5台,随后又增加到20台。
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工地上转悠,听到“砰砰砰”的打桩声,刘树安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 。
刘树安之所以能获得甲方的青睐,关键是讲信誉,抓质量,抓环保,遇到技术活,有东南大学卫龙武教授在背后技术支撑。
2001年4月,卫教授所在的公司接到将南京江南大酒店平移的工程,这在国内几乎没人敢做。卫教授问刘树安:“敢不敢接这个活?”
刘树安胸脯一拍:“干!”他的信心来自于卫教授的技术团队。
看到刘树安信心十足,卫教授眼里也在放光,狠下一条心,拿下了这个项目。此次平移的建筑面积达5424平方米,总重量为8000吨左右,是目前国内平移面积和总重量最大的一个项目,来不得一丁点马虎。
卫教授带着团队开始了精心的测算和前期的设备投入,购买了平移所需的轨道、液压千斤顶,准确计算出平移的速度及每天移动的距离。
“每天有数不清的记者来采访,一拨一拨的市民远远地围着看稀奇。”刘树安说。
经过一周时间的平移,终于将江南大酒店向南平移25米,震动了整个中国建筑业和世界建筑领域,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电视台的头条新闻。
由于工程中首次采用了滑移隔震技术,在房屋的基础部位设立了隔震装置,因此在酒店与新基础连接后,其牢固程度不仅没有丝毫下降,而且抗震能力要比原来的建筑物有较大的提高。
一炮走红,刘树安的工程在江苏全面开花,镇江、无锡、扬州、苏州纷纷将打桩工程交给他。在镇江的一个工地上,他一次性就赚了20万现金,现场还有大量钢筋、水泥未入账。那时南京市中心的房价也不过2000元一个平方。
听说刘树安在城里“放牛”挣了大钱,村上人都跑到城里跟着他干。刘树安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乡的水养育了他,他怎敢忘本呢!凡是家乡来的人要上工地,一律安排,年纪大的就安排值守工地。
每年教师节,他带着现金回乡给教师发奖金。到了春节,安排人将大米、肉、油、面,送到村里的五保户家中。大年初一,必定赶回村里给老人拜年、发红包。遇见长辈就说:“我们过去穷怕了,现在你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刘树安在南京闯天下的传奇故事在家乡已是家喻户晓。镇里的头头脑脑们就动了心思,开始琢磨请他回家乡带领乡亲们致富。2006年的一天,天王镇的书记、镇长,还有镇里的人大主席、派出所所长,跑到他在南京的工地上,希望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唐陵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有位领导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一周七天,做了村书记,你五天用来搞自己的“资本主义”,两天搞村里的“社会主义”,不耽误你什么事。这一年,天王镇政府先后三次“组团”来南京请他“出山”。
一年里,他的思想一直处在纠结的状态之中,这个抉择太难了。
刘树安自有纠结的理由。身为唐陵村人,他知道村里的现状。由于地处丘陵山区,村子严重缺水,灌溉得从长江提水,连续翻七道,水才能进入干旱地,打出来的粮食连付成本钱都不够,80%的土地都抛荒了,唐陵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三多村”,即穷人多、抛荒田多、麻将馆多。更可怕的是,麻将馆里是非多,打架斗殴的事时有发生。恶名在外,谁愿意回去招惹它?况且自己在外打拼十多年,已挣下了一份产业,甚至连镇上发不出工资,都开口来他这里借钱。
想当初,自己铁了心背井离乡出来创业,不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吗?
2007年的初春,刘家的别墅里,一场家庭会议正在举行。参会的只有四个人:刘树安、妻子、儿子、女儿。会议的主题是:刘树安究竟回不回唐陵村当书记。四个人四个态度,妻子家乡观念重,先松口了;可正读大学的儿子坚决反对,女儿摇摆不定。此时的刘树安一言不发,因为他一直处于左右为难之中。当镇领导第一次上门做工作时,刘树安是一口回绝的,因为2006年正是大拆大建的黄金期,他的事业风生水起,高潮不断。但是,一位领导的一句话“老刘,唐陵需要你”,让他心头一颤: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呀!那晚,他失眠了,忍不住叫醒妻子,把心里的想法一股脑儿都倒了出来。妻子说,既然镇里这么看得起你,总得讲点情义吧。他知道,妻子心动了。可孩子们呢?孩子们都大了,这样大的事该听听他们的意见。
第二天晚上,家庭会议继续进行,争论依旧激烈。怎么办?总不能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吧。今晚必须做出决断!刘树安拿出一张白纸,裁成三片,说:“你们仨投票,愿意我回来的,就在纸上写上‘回’,不愿意的就写‘不’。少数服从多数!”
妻子和儿子二话没说就在纸上写上了,折好交给刘树安;女儿犹豫着,在纸上写了涂,涂了写。这时,刘树安看见妻子向女儿深深地望了一眼,在母亲的目光里,女儿终于写好了字,折好交给父亲。刘树安把三张纸一一展开,两票“回”一票“不”。三张纸条替刘树安作出了抉择。
第二天,也就是2007年3月26日,刘树安对这个日子刻骨铭心,他打电话告诉了天王镇党委书记,准备回乡创业。
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天王镇随即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任命刘树安为唐陵村党总支书记。4月1日,书记、镇长又马不停蹄陪着刘树安到村委会报到。
3.刘树安“出山”
刘树安走马上任了。没有想到,“身在此山中”,才真的见识到“庐山真面目”。他上了趟村委会的厕所,见到的情景差点没让他吐出来,遍地屎尿,臭不可闻,蹲坑里的粪便都快漫出来了。一了解才知道,因为欠水费,村委会已10个月不通水了。再一翻村账本,竟是欠债105万元,其中六十几万是给饭店打的白条,还有几十万是村干部工资白条。没有想到唐陵村的真面目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狰狞”。更令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还在翻着账本,镇政府一位纪检干部的电话就来了,让他去句容市政府接人!
“接什么人?有领导要来村里视察?”刘树安还在纳闷。
纪检干部就乐了:“刘书记啊,你们村有一拨子人在市政府上访呢,赶紧去接回来吧!”
经过了解,原来是村里的老书记带着几个村民又到市政府上访去了。
刘树安重重地一屁股坐了下来,竟有了快崩溃的感觉。恍恍惚惚间,见村委会门口又来了一群人。几个村干部堵在门口不让进,吵吵嚷嚷的,声音越来越大。
刘树安走过去探个究竟。见刘书记来了,一个领头的走过来,扬起一把白条说:“刘书记,听说你上任了,我们祝贺你。但新官要认旧账,再不还钱,我们的饭店就垮了。”
刘树安也没工夫理会,径直去了句容市政府,把那些上访的老村干部接了回来,一了解才知道,由于在职的村干部们以抓阄的方式私自分了村里的集体资产以抵押工资,退休的村干部不干了,群众也“翻脸”了。
刘树安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这个村书记,根本不是请来搞经济工作的,简直就是架在火上烤。
这天夜里,他在自家的客厅里来回踱着方步,思来想去,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写个辞职报告,趁天黑塞进镇政府传达室,然后“跑路”;要么狠下一条心,一条道走到黑,带着大伙儿一起干!
跑路?我刘树安丢不起这个人呐!我们河南人世世代代有个规矩:“人要脸树要皮”,今天我走了,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回来见父老乡亲?!传出去,整个建筑行业的老板还不笑掉大牙?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我刘树安要发一下“牛”脾气。
第二天,刘树安早早出了家门,走进句容市检察院,他先了解一下私分村集体资产到底合不合法?
句容市检察院民刑科的夏立宏科长接待了他,帮他分析了案情,明确告诉他:“根据《村民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只要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不是按照‘三公开’签订的合同一律非法。”
刘树安的工作思路很快打开,回到村里,他挨家挨户通知村里的每一位党员,到村委会集中开大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明告示”,宣布私分村集体资产为非法。谁私分了集体资产,到村委会“和谈”,不接受“和谈”,准备起诉到法院。
这不是一个人在和村干部们“决斗”吗?属牛的刘树安管不了那么多!
第二件事,就是“党员入户大走访”,这一走访就是一个多月。等摸清了“家底”,刘树安就开始立规矩,从香烟和饭店两个“烟囱”管起,从“四道基本数学题”做起,并以四条“红线”补齐制度建设短板,重铸“班子之魂”。
刘树安不愧是经商的老板,这“四道数学题”算得精:一是党员教育做加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邀请老村支书回村谈期盼、高校专家做报告、观看宣教片、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等途径,给党员鼓劲、打气,开阔眼界;二是建章立制做减法。建立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机制和监督制度,不经支部集体同意的一律不报销,自己也把“一支笔”交出去,不留“后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创新机制做乘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8个自然村组长分为9个经济合作组织,分别由组长任分社长,鼓励社长、党员带头创业,领民致富,党组织的凝聚力“乘”倍增长;四是决策民主做除法。坚持党内民主,凡是关系全村发展、村民利益的事一律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除”掉党员群众心中的疑惑、顾虑。
规矩立了,关键在执行。可有人不信这个“邪”,偏要往枪口上撞。
有一天,会计带着几个人,以加班为由,又去饭店吃饭,被刘树安堵在饭店门口。回到村委会,当即开会按制度进行处理,不但不予报销吃饭的发票,还扣除当月的绩效考核奖,在党纪上予以警告一次。刘树安以对“班子”监督不力为由,也扣了自己的绩效。消息一传开,整个村都“炸”了:好家伙,刘书记抓纪律真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呐!
“第一剑”有了效果,刘树安继续往前冲。他身体力行,拿出自家的积蓄垫付了拖欠的村干部工资和水电费;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到银行申请贷款,垫资偿还村里所有的债务;多次协调法院、检察院对村干部私分村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矫正。7个月下来,村两委班子正常运行了,饭店的白条子兑清了,村集体资产全部收回了。
村民们说,这个刘书记真是来干事的,好样的!
可是谁又知道刘树安为此付出了多少。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他只能把自己的打桩队交给弟弟打理。7个月里,他的体重减了10多斤。早晨离家时一身钢筋铁骨,晚上回家来就成了一摊烂泥。妻子看着心疼,但她深知丈夫的脾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她所能做的,也只是照顾好丈夫的生活,不断给他鼓励。
其实,刘树安在“拨乱反正”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来当书记的“初心”,那就是抓经济工作。经济是基础,经济上不去,现在的安稳也只能是一时的,唯有经济上去了,唐陵村才有指望。可是,出路在哪里?村子不算小,18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万余亩,问题是缺水,种粮食种一亩亏一亩,养殖业都是费水的,连想都不敢想;引进工业吧,投资方的来路是个问题,污染又是个问题;搞三产吧,虽然离茅山风景区很近,但村里既无一产又无二产,对游客没有任何吸引力。就唐陵村这点家底,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思来想去,只能“靠山吃山”。做工程时,他跑遍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城市都很美,很多主干道都是四季常绿,花开四季,一些中高档住宅区简直像花园一样,还有这些城市的外企特别多,厂区内花香鸟语,绿树成荫。如果发展苗木、花卉,肯定有市场。再说,苗木、花卉无需太多的水,正契合了唐陵村的资源特点。对,就走“苗木产业致富”的路子!
刘树安,这个与“树”紧密相连的名字,注定要与树结下不解之缘吗?这条路子能走得通吗?
4.从栽第一棵树开始
唐陵村地处风景如画的茅山脚下,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缺水不适合种粮食,却是种树的“天堂”。刘树安瞄准了这个大方向,但要其他人也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刘树安不靠说教,而是带着村委会的干部走出去“看”,让他们看商机、悟道理、找机会。返回唐陵后,刘树安动用自家100多万元的存款,带着15名党员干部首先在岗坡地上栽起了300亩苗木,有香樟、榉树、朴树……
“喊破嗓子,不如放好样子;做给村民看,才能带动村民干。”刘树安认得就是这个理。
先行一步的党员骨干信心也足了,他们非常清楚,栽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那是唐陵村的希望啊。大家都铆足了劲,挖塘、栽种、浇水、管护……做得一丝不苟,成活率达到了100%。2008年6月,华安彩叶苗木合作社挂牌成立,15名党员干部成了最初的成员。由于第一批苗木卖得很好,合作社成员得到了实惠,村民们心动了,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加入合作社,跟着刘书记栽树致富。到2009年时,合作社成员达到了50多户,全年苗木销售额达到1.5亿元,户均销售300万元。
在山村里呆了一辈子的乡亲,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去地里的杂树都是冬天用来烤火,春节用来熏腊肉招待客人的,现在却变成了崭新的票子,于是家家户户都忙碌开了,原本抛荒的承包田都种上了树、养起了花。脑子活络一点的,还在林下养起了鸡,种起了菜……
乡亲们的积极性上来了,作为村委会要列入议事日程的就是解决“三难”:通路、通水、通电,这是困扰在唐陵几十年的发展“枷锁”。
刘树安发挥他搞建筑工程的优势,大型机械开进村,从机耕路开始,逐步修成石子路、水泥路。三年时间,村村通公路,户户有出路。
池塘里的淤泥也是种树的宝贝啊,刘树安扩塘蓄水,不仅解决了水的问题,也积攒了种树的有机肥。
他还通过个人关系,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更换了老旧电线,安装了变压器,解决了电的问题。
每走一步,刘树安的头脑是异常清醒的,他明白发展越是红火越要居安思危。在合作社运作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新的问题——交易市场不配套。有社无市,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和村班子成员商量决定,再做一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建立苗木交易市场,让唐陵村走上苗木产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这个思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认可。但采取什么样的运作机制是个问题。上级给出的建议是可以成立股份制,由刘树安控股。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因为村里没有建市场的钱,他刘树安个人却拿得出。但刘树安坚定否决了这个建议。如果真的由自己控股实行股份制运作,那么乡亲们会说,刘树安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回乡来抢大家的饭吃。人言可畏呀!更要紧的是,他是村书记,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苗木市场归根到底是集体的资产,他不能控股也不必控股。钱,他刘树安可以垫付。
建市场需要用地,在340省道边有一块适应建市场的抛荒地,可是地里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老祖坟,这让大家犯了难。
村民们听说要流转土地建苗木市场,又担心起来:种树种得好好的,又来折腾什么?万一自己的损失回不来怎么办?有的人听说要迁祖坟,一时想不通。甚至有人冲到村委会,拍桌子,掀凳子,要动粗。刘树安正色道:你现在打我,是为公,我不跟你计较;出了这个门再打,那是为私,我决不饶你!还有人冲到刘树安家里,指着他的鼻子骂:你牛什么牛?除了瞎折腾,你还有什么本事?你根本不配做书记!连续几天,家里被闹得鸡犬不宁。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妻子流着泪说,这是何苦呢?悔不该当初怂恿你回来呀……刘树安把委屈往肚子里咽,安慰妻子说:他们说我不配当书记,我就是要当给他们看看。我不仅要当书记,还要当个好书记!
刘树安牛脾气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他明白,群众对流转土地建交易市场的事想不通,主要怕利益受损。于是,村两委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向村民们作出承诺:土地流转年租金800元/亩以上,第一个五年后递增10%,第二个五年后递增15%;第三个五年后递增20%,第,四个五年后递增25%;所有想创业的村民,由刘树安个人担保,帮助在银行贷款;每个干部挂钩两到三个贫困群众,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对祖坟的搬迁,刘树安非常理解乡亲们的心态。农村的祖坟大都是看了风水的,随意搬迁,会不会影响到后人的运势啊!刘树安便找了一块风水宝地,搞了一个花园式的公墓。乡亲们看了都说好,祖宗有了一个安身之地。但还有一位村民开出了天价,老党员林延金与其他3名村干部先后跑了七八趟,对方就是避而不见。最后在春节的前三天,4名村干部在他家门口整整等了4个小时,这位村民实在不好意思,终于签下迁坟协议。
有了村委会给出的“定心丸”,再加上祖坟的顺利迁移,土地流转很快推进。在市、县两级农委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3月刘树安个人拿出100万元借给镇财政,12月底建成了占地152亩的一期苗木交易市场。
乡亲们没有想到的是,这苗木交易市场犹如种下了梧桐树,引来了一只只金凤凰。2010年,进入苗木交易市场的苗木户、经纪人有六七百户,交易额达到5亿元。
“手头有资本就要利用起来做大买卖。”刘树安说。2011年3月,刘树安等30多个苗木大户发起成立唐陵苗木商会,联合大家的资本力量,进军大市场,参加大项目竞争。商会成立后,一批苗木大户纷纷加入,当年7月份就已吸纳会员103户,总资本达到10亿多元。
靠一些散户、个体户终究支撑不了苗木市场的长远发展,刘树安看问题总比别人领先一步,为了市场健康、有序、永续发展,必须寻找靠山作为保护。2010年,他们招商引进了棕榈园林上市公司,2013年,又引进了仁恒地产公司。村委会给两家公司配备了约3000亩土地栽种苗木,他们有着先进的管理技术、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从而保护了花木大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使村民、村委会和企业自身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至此,唐陵村的经济犹如开闸放水,一泻千里。
苗木藏屋舍,烟云漫古村,宜居圣地,天然氧吧……步行在唐陵村的乡间水泥路上,你看到的是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春有樱花、海棠,夏有紫薇、黄金葵,秋有桂花,冬有腊梅,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好一个“最美乡村”!
5.打造“森林王国”
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为刘树安竖起大拇指。如果你认为故事已经完美结束了,那你就小瞧了刘树安。
刘树安都市放牛13载,创下资产过亿,他的气魄早在九十年代就显现无遗。如果仅仅将唐陵改造成一个“美丽的乡村”,那决不是刘树安的秉性。
刘树安的大手笔从建造“润唐苑”综合体开始。
在带领乡亲们种植苗木致富的过程中,一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年回乡了。24岁的许梦文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铁路局当了3年乘务员,有一年春节回乡,看到家乡喜人的变化,便决定留下,帮助父母打理苗木养护中心,还做起了电商,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以往的全年。像许梦文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很多。
这一切让刘树安非常兴奋,过去年轻人觉得家乡没有出路,视进城工作为唯一希望,留下了空心村、留守村,劳动力老化,这样的乡村将会走向死胡同。现在农村创业的空间大了,孩子们回来了,你要给他们一个像在城市一样体面的“窝”啊,这个“窝”就是田园综合体,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对接融合。
他在村党总支会上进一步慷慨陈词:“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城市代表着富足、智慧、便利,同时又代表着嘈杂、浮躁;乡村代表着恬静、优美、轻松,同时又代表着落后、不便。而田园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衔接的最好载体。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像田园一样的恬静,像城市一样的便利。让‘我在乡下有个家’成为每一个人的终极理想。”
“这个田园综合体好是好,不就是建一个吃喝玩乐住一条龙的商品楼吗?可地在哪儿呢?”有的委员提出了疑问。
“办法倒是有,我们集镇上的预制品厂,这几年效益倒挂,能不能利用这块土地,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刘树安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于是,村委会专门组织人马,前往句容市国土局将预制品厂挂牌出让,改变其土地性质,解决住房的产权问题。然后跑建设局、规划局、发改委、环保、质检多个部门,一个个窗口、一个个环节地走,交材料盖章,全部跑下来前后花了3个多月,公章改了30多个。
手续办齐了,“润唐苑”田园综合体很快进入设计阶段。因村委会作为基层组织,不能参与经济建设,村委会便借用天王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牌子进行开发,2015年终于开工建设。
一年之后,“润唐苑”田园综合体终于建成,因有大产权,住宅房很快销售一空。此时,网上销售已经硝烟弥漫,淘宝、京东、天猫风起云涌。刘树安抢抓机遇,将一楼5000平米的门面房打造成华东森林产品电商城。吸引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先后入驻电商20家,每年实现营收额上亿元,其中苗木销售占60%以上,还为本村及周边大米、花生、茅山老鹅等优质农副产品打开了“网路”。
“大家好,欢迎来到有道农场旗舰店直播间,我是小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除甲酫套餐。”走进华东森林产品电商城一楼,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徐文文正在进行淘宝直播,推介“有道农场”开发的新品。绿萝、吊兰、虎皮兰、芦荟组成的除甲酫四件套,每套售价50元,每场直播3小时,直接产生销售订单1800元以上。
在唐陵村奔小康的路上,刘树安每年都有新动作。在与村中年轻人的聊天中,他发现年轻人最大的困难不是担心苗木的销售,而是家中老人的赡养。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为工作为生活为子女忙得不可开交,一旦老人生病卧床,有时两个或三个老人“卧倒”,谁来护理,怎么护理,护理多久就成他们的“硬伤”。年轻人的想法就是把城里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落户到唐陵村来。
没想到这与刘树安的思路如出一辙,实行“医养结合”,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解决了老年人的医疗问题,更解决了患病老人家里的护理问题,于政府、社会、老人、年轻人都是“多多益善”、“皆大欢喜”的事情,为什么不干呢?!
在各方的努力下,占地约20亩,建设面积约为9810平方米,可提供床位320个的唐陵养老公寓在2018年落成。这里配套医疗服务设施齐全,采用医养结合发展模式,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失智等重点老年人群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可满足唐陵老年人机构养老的实际需求。建造唐陵养老公寓的3000万资金是刘树安利用万亩苗木优势,争取江苏省水利厅库区移民项目在此落户的。
“刘书记总能抓住机遇,借鸡生蛋。”村会计姜建详说起刘树安总是赞不绝口。
刘树安的“一棵树”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蝶变”效果呢?你只要随意到村中走一走,都能听到不一样的故事——
“2002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做过保安、开过饭店、经营过食品厂,都没挣到什么钱,后来在刘书记的鼓励和帮扶下,做起了苗木生意,苗木行情最好的时候,年利润可达上千万元。”退伍军人彭兴中说。
特困户王平看到村里人种苗木都富裕起来,由于缺少资金,她在刘树安的建议下,另辟蹊径给树做起了“医生”。王平文化程度不高,一切从零开始,剪枝、除虫、给树挂营养液,不到几年便成了医树专家,如今开了一家树药专卖店,一年收入达百万元。
“早些年,家里穷,外出打工挣不了几个钱,看到很多村民在家搞苗木当老板,都盖起了小别墅、买了小轿车、出了国,后来,刘书记劝我回乡搞苗木,过去一年打工挣的钱还不如现在一个月挣的零头多”返乡创业农民袁义兵说。
“人家种树,我可以铺路;人家卖树,我可以松土,他们吃香的,我也跟着喝辣的,我开机车一年收入也得三四百万元”,以前在句容市里一家工程公司干机械装载的姜建祥,回到唐陵村,在木易园区的道路建设和土地平整中也挖到了“金矿”。
丁福康小时候不慎触电,右手落下残疾,然而他身残志不残,借着唐陵苗木大发展的“东风”,编草绳卖给苗木老板,一年收入20多万元……昔日的一个个“泥腿子”,都摇身变成了“老板”,全村3400多人,有1000多苗木户,每个苗木户手中少则十几万元,多则拥有上千万元,集中起来约有50多亿。
一个个鲜活的致富案例、一个个生动的创业故事每天都在唐陵上演,而这些都与刘树安这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刘树安并没有就此打住,如今投资5000万元的苗木研究所正在紧张施工,新四军交通站在原址复建,唐妃公园、戴九成墓、乡村大舞台、森林文化公园、观景瞭望台等纷纷亮相。老党员林延金感慨道:“这些事要放在12年以前的唐陵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在奔小康的路上,刘树安没有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村120多名党员与村里的贫困户攀亲,带领困难户脱贫奔小康。村民柳孝和的大儿子成婚后,家里欠下一屁股债,33岁的小儿子“无人问津”。志愿者党员姜建祥自告奋勇,帮助他在华安彩叶苗木基地找到一份苗木管理员的工作,虽然工资不是很高,但帮助他小儿子顺利成了家,一年后喜添了小孙子。
13年的发展,唐陵村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刘树安本人也当选江苏省党代表、镇江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吴仁宝式村书记、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
刘树安在北京参加完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庆活动返回唐陵后,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到处邀请他去谈感想、话感受。当了“名人”之后,刘树安好累还累,他推掉了一拨又一拨记者,趁着忙里偷闲的功夫,非要带我去茅山脚下看一看村里的2000亩山林,这是他通过司法诉讼,用市场回购的办法为唐陵村留下的资产,他爱如珍宝,一有空就去转一转、看一看。
举目远望,绿色的大森林像海洋一样连成一片,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散发着舒心凉爽,阳光像一缕缕金色的细沙,穿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落在草地上。林中的鸟儿欢快地飞翔着、鸣叫着,伴着潺潺的流水声在微风中久久地回荡着,这迷人的景色多么令人心醉啊!
“站着,就撑起一片绿;躺下,就做一根樑,这就是树的品格。”刘树安感慨地说。
“那你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呢?”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道。
刘树安笑了笑说:“我哪里是树哦,我就是一头犟牛!”
我一下子怔住了,看着刘树安渐渐远去的有些驼的背影,我的眼睛有些湿润,眼前浮现出塔里木河畔的胡杨。
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人品,他的精神,就是扎根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胡杨。
胡杨高大,树干弯曲,像一个弓着背的老人,其貌不扬,却有很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维吾尔族农民说,胡杨三千年,长着不死三千年,死后不倒三千年,倒地不烂三千年。
哦,胡杨树,壮美的树!
哦,刘树安,壮美的树!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