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后白
诗意后白
后白的诗意,
温柔,细腻。
和风裁细了柳丝,
细雨打湿了莲衣。
青石古巷,
流水小桥。
油纸伞下——
纤柔的少女,
走着,走着,
融进了水墨画里……
后白的诗意,
开阔,碧绿。
蜜蜂采集着甜蜜,
白鹭掠过了大地。
大草坪上,
一望无际。
田垄上——
青涩的小伙,
潇潇洒洒,
融进了绿色的天际……
——为诗情画意的后白而作
1.诗一样的“后白”
道教圣地茅山西麓、国家湿地公园赤山湖东畔,有一座诗一样的农业大镇——后白。
说她是“诗”,自然有它的道理——
这里历史悠久,先贤、诗人辈出。千百以来,后白是极其重要的漕运枢纽,文人墨客、商贾游子无数次来此造访,使后白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在今天的后白青城埠、孔巷、黄梅孔家、后白孔村还居住着孔子的后裔。一次,孔子的第48代世孙孔端隐游览青城,见这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连称之为“福地”,随即将家从浙江衢州迁徙而来,在此建屋定居,颐养天年。百年之后,子孙将他“葬于句容福祚乡瓜窝之原”。自古而今,后白涌现了汤鼐、曹义、张绅、凌傅等贤臣良将。而明代的曹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著有诗文集《默庵集》。明代句容崇德乡(今后白镇)的凌傅,成化七年乡试中举,任浙江象山县知县,筑堤护田,兴学化名,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他博学强记,长于诗文,著有《鸣蝉象山稿》。《弘治句容志》载有凌傅诗两首《题茅山》《九曲清流》。
这里风景秀丽,诗情画意。东部的丘陵与西部的圩田交相辉映。公元238~250年间,孙权曾遣重兵在后白西部赤山之畔修浚了一面湖泊,名曰赤山湖,引得无数诗人诗兴大发,引项高歌。
“曲城南下有丹山,掩映平湖杳莫攀;地接金陵佳气合,天连茅阜白云闲”,诗人高谔用了寥寥几笔就将赤山的方位、特点与其周边的环境悉数勾勒出来,可谓字字玑珠。
“落花过雨湖水红,湖上涌出胭脂峰”,在苏润笔下,赤山化身为娇艳欲滴的胭脂峰,把远离都市喧嚣的山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玩味。
这里花香四溢,缤纷如诗。每年的阳春三月,随着天气逐渐回暖,素有“鲜花小镇”之称的后白镇李家桥村千亩多彩油菜花就会迎来最佳赏花季节。一沐春风万顷黄,油菜花开满地金。占地 1700多亩的彩色油菜花竞相绽放,犹如彩色“地毯”披覆大地,蓝天、树林、村庄以及盛开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吟诗作画。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漫步在花海中,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这种美轮美奂的景致使人不禁连连称奇,为鲜花小镇后白的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春雨的滋润下,后白镇岩藤农场里百万株郁金香也进入盛放期,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四方游客。
整个郁金香花田里,花香四溢,缤纷绚丽。不同品种、不同色彩的郁金香,为后白大地装扮上美丽的彩带。
而这时镇政府就会应时应景举办各种庆典活动,让游客享受到视觉加听觉双重盛宴。同时,二圣湖胖鱼头、茅西羊肉、红烧老鹅、彭氏豆腐乳……后白42道风味美食,让游客赏美景听天籁之余,也能享受舌尖上的诗味。
后白的烙铁画也是诗画相映,生动有趣的。西山村民间艺人何玉凤自幼刻苦学习烙画,技艺炉火纯青,曾被邀请到央视春晚现场表演。只见火红的烙笔在木板上游走,淡淡的浅黄色晕一点一点地向深黄乃至深褐色转变,幻化出点线面、黑白灰。最终,山水、花鸟、人物,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跃然而出,再配上恰如其分地诗句,这样的作品让无数观众啧啧惊叹。
在这块土地上,还抒写着红色的诗行。无数先烈抛头颅、洒鲜血,用血肉之躯,写下一行行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句容原二圣乡阴桥头(今后白徐巷)的王诚龙,抗战初期,被国民党任命为延福乡乡长。日军来后,汪伪政府又委派他为汪伪乡长。1938年冬,陈毅来到王庄,召开了地方绅士会议,这是王诚龙和陈毅初次相识。在王诚龙的书房里,他们吟诗和对,谈得十分投机。王诚龙写了上联:“天王地肺,支持四老板,招徕八方客。”陈毅续个下联:“龙肝凤胆,谋求一方安,何惜万贯财?”此次会晤,点燃了王诚龙的一腔爱国热忱。从此,王诚龙以“伪”乡长身份作掩护,为新四军购买布匹、药品、枪械等军用物质,给新四军传递情报。先后捐出稻谷300担、大洋50万。日伪军知道后,恼羞成怒,拆毁了他家房屋,并到处缉捕王诚龙,后中了句容汪伪警卫师的埋伏,壮烈牺牲。苏浙军区出版的《苏南报》刊登了他的事迹,新四军一分区专员樊玉琳闻讯后,亲往吊唁,慰问家属。
后白孔村的王庆根1942年从上海打工返回家乡后,看到日军在天王、唐陵、南镇街设立据点,四处烧杀抢劫,激起心中无比仇恨,随即参加新四军。1943年,党组织派凌斌与王庆根取得联系,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孔村党支部书记兼农抗会会长。1944年9月19日晚,王庆根在山头村利用婚宴宣传抗日政策时被伪军活捉。被捕期间,不论伪军拉拢还是酷刑拷打,王庆根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被刽子手杀害于王家边后山,牺牲时年仅35岁。噩耗传到孔村,村民深感悲痛。村民孔庆保冒着倾盆大雨,领着乡亲用门板将王庆根遗体抬回,放在孔村“茶亭庵”凉亭内祭拜,三天后用棺木安葬在村东大桥东南。
据《句容县志》记载,解放前后,后白镇先后有70多位先烈为国捐躯。涌现出18位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
诗一样的后白静静地安立于江南山水、茅山福地之间,不悲不喜,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
而今更有一群年轻的后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在后白大地上抒写着一首首绿色的诗行。
打开网页、点开手机,你可以看到后白的绿色产业消息扑面而来。在后白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5万多勤劳、聪明、勇敢的后白人在16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变荒山为“宝藏”,利用岗坡地、圩地、水田,集中才智发展以“稻、草”为核心的现代高效农业,现已形成鲜花草木、应时鲜果、水产养殖、有机水稻四大产业板块。打造了8.3公里“花海绿道”、沿线1万亩草坪示范带,形成了以老104国道、山湖路、花海绿道、后茅路为框架的两横两纵“井”字形乡村旅游新格局。后白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中国最佳电商示范镇、中国鲜花小镇、江苏省旅游名镇、江苏省创新型乡镇、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镇、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镇、江苏“味稻小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对于未来的发展,镇党委书记张明飞胸有成竹:“作为农业大镇,一方面必须以‘农业’为主线,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另一方面,以‘旅游’为主线,让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加强对乡村旅游元素的盘点、摸底和等级划分,提炼核心吸引物,构建契合乡村形象发展的旅游品牌。”
请跟随我的笔触,去寻访“诗情画意”背后的故事——
2.“我是一颗人见人爱的小草”
很早就会唱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那时的一句“芳草碧连天”,还存在于想象之间,没能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也不曾想过,若干年后,我真的在后白西冯村找到了这样一片绿色连天的芳草地。
春天,这“芳草地”让你感受的是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是初春,于枯黄中萌发出一牙牙新绿,如水墨丹青,淡淡弥漫,浅浅呤唱,让人不觉梦回唐宋诗篇。
夏天,这个季节的“芳草地”,如油画,如锦缎,浓墨重彩,气势非凡。骑着自行车行走在两边绿草如茵的福道上,你会目不暇接,流着汗,享受着阳光。累了,你可以躺身草地,闭目安神,舒缓你的身心,将一切烦恼都抛至九霄云外。
秋天,这“芳草地”让你感受的是丰收的喜悦。经过一春一夏的繁衍生长,草地满了,熟了,收获了,勤劳的后白人在田间快乐地劳作,将草坪一块块铲起、打包、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冬天,这“芳草地”让你感受的是四季轮回的从容。枯草有枯草的美,美的沧桑,美得圆满,美得淡定。待雪纷纷下,盖上“棉被”,草儿开始冬眠了,为来年春天的萌发积蓄养分与力量。当然,充满创意的西冯人,也能种出“反季节”草,于苍茫大地之间现几分绿色,向你诠释着“四季如春”的神话。
“没有花香”,也“没有树高”,却让人惊喜——莫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这边风景独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日子里,我来到西冯村,亲耳聆听老支书李治顺讲述“一棵草”的神奇故事。
刚刚从村党总支书记位置退下来的李治顺在西冯村一干就是24年,亲眼见证了西冯村的贫穷、衰弱、辉煌。
西冯村是个古村落,村名来历与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说有关:住在村东头的大双欺善行恶,忤逆不孝,被逐出冯氏祖谱;住在村西头的小双乐善好施,真诚待人,人丁兴旺,慢慢地发展成一个村庄,遂叫西冯村。
1958年出生的李治顺是地地道道的西冯村人,在他的记忆中,“穷”一直占据着他幼小的心灵。从小住的是草棚,后来又改建成泥巴墙房,兄弟姐妹7人,衣裤缝缝补补轮流穿,冬天盖的是一床破棉絮。
1976年10月,饿怕了的李治顺参军来到北京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当了名护卫兵,担负中央首长驻地、办公场所、路线的警卫。
在部队,李治顺是一位五好战士,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样样争先恐后,很快成为训练尖子。工作之余,脏活、累活抢着干,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因而连年受到领导好评和嘉奖,第三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年义务兵退伍后回到家乡,西冯村依然是茅山老区有名的贫困村。当时后白镇有两个村最穷,一个是东风村,另一个就是西冯村,当地老百姓戏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冯),就是西风(冯)压倒东风”。
西冯村穷,穷根在缺水。全村5000多亩耕地,80%是丘陵岗坡地,从茅山水库要通过五六级翻水,才能引水进田溉灌。农业靠天收,每亩地收入不到200元,一年忙到头,每户年均收入不到1000元。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土地抛荒,连接镇村的全是泥土路,放眼望去杂草丛生,又因其地处原茅西乡的北部,人称“北大荒”。
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北大荒啊北大荒,一年四季白茫茫;西冯村民憋得慌啊,人人出去避饥荒。”
20年前的西冯大队负债38万,5个大队干部工资发不出,每年还要上交农业税、管理费等20万元。大队班子涣散,整天忙于催粮催款,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纠纷。大队干部成了人人躲之不及的职业,十年换了五任大队书记。
1997年5月上任的李治顺干满一届后,也想打退堂鼓。
原茅西乡乡长巫罗才找他谈话,要他再挑起村里的担子,并且通过茅西乡“经管站”贷款8000元,让他发动村民试种油桃。
李治顺带着几个村干部去镇江农科院引进了油桃苗,免费送给村民试种。有的村民觉得三年才能挂果,见效太慢,没有人愿意破这个先例。
李治顺急了,对外告示,如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免除农业税。在这种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一些人才开始试种。
三年后,果子到时有了,但没有销路。试想,当时村民肚子都填不饱,还有心思花钱卖水果吃,岂不是太奢侈了。再者,受季节的影响,十天八天卖不出去,桃子就烂了。
第一次的失败,让村书记李治顺非常自责,也非常焦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将老百姓带出“穷坑”,他于心不忍,每天苦思冥想破“天荒”的路子到底在哪里?
他带着村干部去当时的句容农校“求症问药”,又将农校的老师请到丘陵地里“把脉”,农校老师开出的“药方”就是种“花花草草”。“花花草草”怎么种,怎么让村民相信,李治顺一时还没有想出好的办法。
而在这时,常年在外卖些栀子花、做些苗木生意的罗业贵发现了商机。原来,罗业贵脑子活络,经常给当地的校园做绿化工作,需要到常州夏墅花木市场买草坪,遇到阴雨天气,拖回来的草坪一时用不上,只好寄养在自家三分自留地里。他发现这草坪中间利润高,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比种水稻多赚了十倍,他就批来草种开始试种。李治顺得知,就去他家了解情况。罗业贵说,在外边集市上跑,经常听说有工地需要绿化,而市场却供不应求。
“好路子,机不可失!”李治顺目光敏锐,看准了求变的最佳风口,和村“两委”班子一合计,立马行动起来。他带着村民多次到常州夏溪去参观、调研,又请句容农校的专家对土壤进行化验。想不到,这“北大荒”很适合花草生长!
“路子”找准了,但是落实又遇难题,村民不敢种。一是担心种不好,二是担心不好卖,三是担心挑不动。当时村庄周围到处都是烂泥路,三轮车都进不去,觉得种水稻虽然挣钱少,但是更加保险。
“点子”有了,出路在哪里呢?村“两委”拿出对策。针对顾虑一,办培训班,从农院请专家培训和现场指导;针对顾虑二,全体村干部带头种草坪,村委会和村民签协议,化解村民销售的担忧;针对顾虑三,村“两委”作出保证,“草坪种到那里,机耕路就修到哪里!”让运输车直接开到草地边。村“两委”还有两条承诺:一是没利润,免除种草的所有税费;二是帮你销,一年包销一季,三块二一方。“这比种粮食强多了!”一些村民像腊月里的萝卜——“冻”了心,便和村委会签订协议。“干部甘为小草,群众跟着种草”。一带十、十带百,当年草农就获得大丰收,其他人看得真切,也纷纷开始种草。
种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技术要求又不高。村“两委”横下一条心,既然要做,就要做大做强!
“一旦市场不景气怎么办?”为此,村“两委”决定,组织起来打造一个品牌,抱团应对风险。2003年,“村社合一”的西冯花草木专业合作社成立,由村书记李治顺兼任社长,以村集体资产作为注册资金,村委会办公室为办公用房,累计吸纳社员519人。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社员提供产运销一条龙服务。开展技术指导,做好项目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运输服务,拓宽销售渠道。社员足不出户便能拉到订单,进一步畅通了销售渠道。
2006年,当淘宝还没完全成熟普及的时候,在家创业的“卖草姑娘”周云霞捕捉到了网上销售草坪的商机,就将草坪搬上了网络这个大舞台,成为了后白草坪电商第一人,开启了后白“互联网+草坪”的新篇章。
2007年,一个喜讯从北京传来,西冯接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地草坪订单,喜悦的同时,他们也遇到了难题——南方的草坪怎么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存活,为此,后白和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开辟了暖季型和冷季型混播技术,后白草坪产业正式踏入了草坪混播新时代。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打造品牌是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2011年,西冯村成功注册“西冯”牌商标,并广泛使用于草皮、植物、花卉等西冯草坪产业的各类品种。2017年,西冯村成功申报“西冯草坪”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通过实行严格准入机制,有效保证了西冯草坪质量、规格和价格的统一。
西冯的小草也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以前网状草坪,工人用手一卷,然后装车运输,到了目的地草坪就变成了球状,成活率、利用率只有30%—40%,这说明缺少种植的标准,村民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后白镇政府顺势利导,在2018年7月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共建草坪产业研究院。
为了推动标准体系落地,研究院一经成立,就为农户建立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供应体系,对草坪生产、养护和检测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质量监督,对生产、管理、销售全过程进行记录,为每个农户编制生产经营档案,并制定经纪人、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地准出制度。
2019件9月,由南京农业大学句容草坪研究院牵头制定,包含通用技术、养护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等5大类、78项具体标准项编制而成的《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顺利通过省级评审认定。
“有了标准化这张免费通行证,西冯草坪网上销售如虎添翼。”李治顺自豪地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西冯草坪年年铲,若干年以后表层熟土铲光,草坪怎么种植?”这是西冯草坪永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研究院着手研究这一新课题,令人欣喜的是,沙坪种植新模式已经交出优秀答案。
今年59岁的罗荣明是西冯村第一批草坪种植户,也是最早尝试采用沙培方式种植草坪的种植户。罗荣明介绍,沙坪种植一般要铺设16~20公分黄沙,每年消耗约1公分,分摊到每年每亩成本400~500元,但这不会影响种植户改种的积极性。“以一换十,谁都不会嫌钱多。”他说,相比土培5000多元一亩的效益,沙培的效益仍要高出一倍,也就是5000元以上。拿天堂草和马尼拉两个品种来说,沙培种植的销售价为8元每方,高出土培种植一倍以上,亩均收益1.5万元左右。此外,沙坪起草时不受天气影响,杂草更少便于管护,运输和铺设起来更方便快捷。
在西冯村的带动下,后白及周边天王、茅山、郭庄等乡镇纷纷效仿,草坪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多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草坪种植基地。如今在全国各地只要看到草坪,几乎都跟西冯有关——西冯小草的伙伴已“遍及天涯海角”。
西冯草坪不仅成了城镇绿化美化不可或缺的美丽景观,也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利工程护坡固绿的生态景观,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标志性场馆绿化美化的重要景观。草坪销售覆盖了全国12省(市)120个大中小城镇,每年累计绿化美化城镇面积相当于930个绿茵足球场。
“草”农戴玉美,2000年播下第一棵草苗,如今已租下300亩土地,还做起了草坪经纪人,去年纯收入接近4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种草皇后”。2017年,全村草坪亩均收益超过5000元,高出常规农业8倍;草坪销售收入1.8亿元,是西冯村历史上粮食经济最高年份收入的30倍;农民人均收入3.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8万元,分别是10年前的10倍和15倍。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70%以上的农户在城里买了新房,90%的农户拥有小汽车。
全村共有480个草坪种植专业户、48支铲草坪专业队伍、320名花木种植养护人,120多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草坪市场。去年,全村草坪年销售达1.9亿元,村集体收入298万元,人均纯收入43600元。西冯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国家、省、市级表彰50多次。该村党总支书记李治顺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
2018年3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来村调研,称赞道“句容乡村振兴初见端倪”,对西冯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草坪产业做大做强了,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让草坪产业继续良性发展呢?这成了新一任村书记必须思考的问题。
刚上任不久的村党总支书记曹霆认为,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竞争。西冯村要针对普通草坪种植效益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适时引导村民种植周期长、销路好、利润大的彩叶苗木,拓宽村民致富渠道。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让一大批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凤凰还巢”,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还要建立不同门类、不同品种的草坪试验田,推动草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有土到无土、由夏秋两季绿到一年四季绿”的转变。
“如今草坪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真正做大做好做活。”时任西冯村委会主任张献杰说。
“让片片绿色自然发光,让根根小草变成金条。”西冯人用这两句话做足了小草的文章。
站在西冯一望无际的草海里,夏风吹过,翻滚起一阵阵绿浪,这绿浪不就是西冯人走向小康的无垠大道吗?
3.窦永敏:“梨”业有成
走进地处后白镇长里岗88号的“丰之源”梨园,一排排梨树映入眼帘,果树枝繁叶茂,硕大的黄梨被包裹着,缀满枝头,阵阵梨香扑鼻而来,已经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丰之源”梨园的主人叫窦永敏,黑黑瘦瘦的,一看就知道他长期在地里伺候着他的50亩梨树,脸上黝黑的皮肤便是大自然的馈赠。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我既是感叹,也是祝贺。
但眼前的窦永敏一点也开心不起来。细一追问,才知道,他心中最大的恩人、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原主任糜林,在2020年2月18日因长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这成了窦永敏心中最大的“痛”。
作为一个果树行业的局外人,我还真是第一次听到“糜林”这个在果农中已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糜林是“最美奋斗者”、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的学生和战友。自参加工作以来,他33年如一日扎根“三农”一线,把科技兴农、助农增收作为毕生奋斗目标,从未考虑过自己。在确诊住院的半个月前还在农家果园里修剪整枝。2020年2月4日,糜林觉得身体实在扛不住了,自己开车去了医院,被确诊为肝癌晚期。2月8日上午,糜林给他的助手万春雁发送了一条微信,“因肝脏毛病,已于4日来南京住院治疗,恐近期不能并肩作战了,望不用挂念。”10天后,糜林与世长辞,终年57岁。糜林“走”了的消息,震惊了镇江、江苏,乃至外省的果农们,来给他送行的人一拨又一拨,弯弯曲曲的花圈排成了长龙,一眼望不到边……根据赵亚夫的提议,辟出窦永敏梨园的一部分建立“糜林事迹教育实践果园”,人们可以通过橱窗的事迹介绍,了解糜林生前的点点滴滴。
在窦永敏接待客人的会议室里,窦永敏拿出一本《精品砂梨栽培技术》给我看,扉页上有糜林工工整整的赠言:“赠窦永敏梨业有成!”
抚摸着这本泛黄的《精品砂梨栽培技术》,窦永敏深情地回忆起与糜林18年来的交往,眼里的泪花已在悄悄打转。
窦永敏原本也是吃皇粮的,在粮食系统工作,2003年改制下岗了。那年他38岁。
这个年龄段再找工作是一件挺尴尬的事情。文化程度不高,高中毕业,干不了白领的工作。要么开店做生意,要么下地搞农业。
“我觉得做农业不错。”那时候句容的“桃子大王”杨修林、“葡萄大王”方继生就是他心中的榜样,他们都拿了好几个国家级、省级的劳动模范,在草莓、葡萄、桃、梨等树种上都有深厚造诣。
听说镇江农科院的专家糜林从日本引进不少果树品种,正在句容白兔镇进行示范栽培,窦永敏非常高兴,骑上自行车就往白兔赶。
糜林指着示范园中的各种果树跟他说:“你选吧!看看喜欢搞哪一样?”
“种梨吧!”窦永敏前段时间刚从超市里买了两个标着进口水果的“丰水”梨试吃,一个6元,一个8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就感觉这个梨真嫩,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梨。”
窦永敏就开始找地方。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去了华阳镇、张庙、二圣,不是地势低了,就是坡度不够。摸到后白镇长里岗,有一片荒坡地,那时没有路,天还下着雨,他就脱了鞋进去转了一圈,感觉符合糜林的要求。第二天,兴冲冲地拉着糜林过去考察。
糜林站在高处,四周一看,又扒开泥土瞅了瞅,一拍大腿:“好,就在这!”
在糜林等人的帮助下,先期规划、建了一个30亩的梨园,种了“丰水”、“幸水”、“爱甘水”、“新高”(后来改成“秋月”),清一色的日本品种。
“我没搞过农业,对它的效益也不了解,当时的想法首先是不能亏,其次是要有一定的收入,最好能达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窦永敏的夫人在当地纪检部门工作,公务员编制,那时的年工资水平不到5万元。
“这个没问题的,你弄好了,10万元没问题的。”糜林跟他说。
“10万元啊!”窦永敏睁大了眼睛,下岗前,他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
为了能等到这10万元的收获,窦永敏也是风里来雨里去。当时手头紧,梨园没有安身之处,每天要往返30多里路。为了节省开支,他花了100元从修车的摊位上买了两辆旧自行车。一大早,从家里骑车到汽车总站,将自行车锁在路边,再换乘大巴车到梨园最近的杨三里公交站,再换骑另外一辆自行车到地里。每天如此,风雨无阻。前后自行车被偷了好几辆。
当时附近一些村子里的村民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话他:“别看他现在忙得起劲,以后赔得裤子没裤裆!”
这里的村民见过无数在这里埋头创业的人,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豪情满怀地来,灰头灰脸地走。
窦永敏不理会这些,继续一头扎在梨园里。
糜林在1995年到1996年期间在日本研修了一年,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梨水平棚架栽培时也觉得很惊奇:“我们的梨树是直着长,人家的梨树是横着长。”
“这种栽培模式生产出来的果实一致性高、商品率高,适合做精品栽培。”回国后,糜林就在句容建起了国内最早一批梨水平棚架栽培示范园。
等窦永敏见到这种新型栽培模式时,糜林建造的棚架梨已有6年树龄,这场景让窦永敏既觉得漂亮又觉得震惊。
反正啥都不懂的窦永敏,就听糜林“忽悠”,窦永敏也搞起了水平棚架栽培。
按照糜林的预算,一亩水平棚架梨园的投资成本至少需要5000元,整个梨园需要15万的投资成本,窦永敏凑了10万,只够第一年的建园成本。
第二年是窦永敏压力最大的一年,他一边照料梨园,一边外出打工来贴补梨园。他老问糜林:“有希望不?”
糜林就回了他两个字:坚持!
第三年开始摘果出售,卖了7.5万;第四年15万;第五年22.5万;第六年30万……窦永敏对梨园成长记得非常清楚,他每年一本笔记本,每天做了什么事,采购了什么东西,卖了多少箱梨,卖了多少钱,都记得一清二楚。
这几年的梨园产值基本上稳定在40万元到50万元之间,平均每亩产值1.5万元左右。
2015年,窦永敏被评为镇江市劳动模范。
这一刻,窦永敏最为感激的应该就是糜林了,是他教会了技术,是他让窦永敏挺直了腰杆。
“5年前,我在上海开刀住院半年,梨园没人管,糜主任天天过来指导工人修枝、施肥,那一年,梨园不但没有损失,反而增产了。”窦永敏动情地说。
“好多记者采访时都问我遇到过什么挫折,我说没有遇到过。我的梨园发展基本上就是按照糜老师的方案走,没走过什么弯路。”
其实糜林也没走过什么弯路,“梨水平棚架技术在日本已经非常成熟,只要做到位就行了。”
“关键在第2年到第4年这几年的树形培养。”窦永敏后来也去过一趟日本,他发现日本每一家梨园都会使用特制的杆子,里面是钢,外面裹着一层塑料。日本果农都拿这个杆子去牵引梨树枝条。
“而国内果农往往图省事,就用绳子拉,一拉就成拱形,枝条的顶端优势就没了,没办法在棚架上延伸,所以很多人水平棚架弄不起来,就是因为前面几年培养不得法。”
“很多来参观的人都说我的棚架搞得好,其实并不好,而是因为别人搞得太差了。”窦永敏在树形培养期每年都要买进很多竹竿来牵引梨树枝条。
“我的销售价格一直没变,这么多年来都是50元/箱,每箱6~8个梨,折合6~8元/斤。”窦永敏生产的砂梨的糖度基本上都能达到13度以上,无论品质和售价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的。由于品质好,窦永敏的砂梨成了当地企业消费的热门产品。这几年集团消费有所回落,窦永敏也开始尝试网络销售,以拓宽销售渠道。
“你做了这么多年,对农业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问窦永敏。“不能把农业当副业做,你要把它当主业尽心干还是能挣钱的。”
在前期的树体培养期间,每一颗梨树都是经过窦永敏亲手修剪。
采访结束了,窦永敏陪我去梨园转了转。
我感觉非常震撼。每排梨树整齐划一,疏密有致,像训练场上站立的士兵,四周都用防鸟网遮盖。
“能不能防住鸟?”我问。
“当然可以,当然也有个别小鸟能钻进去。只要被鸟啄过的梨,一定是最甜、最脆的。”窦永敏不得不佩服鸟的眼力。
我看到梨树下全部长满了草,便问道:“为什么不除草,这些草不与梨树争肥吗?”
我这一问显然是个“门外汉”。
原来地面上杂草的管理也是窦永敏的一大特色。自然生草,混播人工草种苕子、紫云英、三叶草等。在空心莲子草发生多的地块种植黑麦草,以草抑草。
窦永敏扒开绿油油的草,抓起一把疏松的泥土对我说:“这里的土质是黄泥土,原来比较板结,你看现在的颜色和质地都不一样了。”商品有机肥、羊粪、麦麸、发酵后的黄豆、粉碎后的枝条……窦永敏每年都往梨园里大量增补有机物。
良好的土壤结构与肥力保证也是水平棚架种植成功的关键。
他的思路其实很简单:以草养蚓、以蚓养地、以地养树,形成良好的生态管理系统。
其中,蚯蚓是耕作者。窦永敏从来不开沟深施有机肥,也不深翻,基本上采用免耕的方法,土壤由板结变松软完全依赖蚯蚓的辛勤劳动。
施猪粪的主要目的是为蚯蚓提供有机食物。而草的作用就是为蚯蚓营造一个良好的栖居环境。
你不妨站在蚯蚓的角度设想一下,一个光秃秃的土壤环境,夏天晒死,雨天淋死。而土壤表面的草在夏天就是一把遮阳伞,在雨天就是一把雨伞,让弱小的蚯蚓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得到良好的保护。
当蚯蚓在一个良好的栖居环境下会做什么呢?“温饱思淫欲”,肯定是要繁衍生息。这个“雌雄同体却要异体交配”的奇葩生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捣鼓”土壤,当这个群体足够大时,整个果园的土壤会被它们改良一遍又一遍,土壤也就从板结变得松软。
窦永敏不反对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一年适当浓度用一到两次并不会对生态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死亡后覆盖土表的枯草依然能起到“呵护”蚯蚓的作用,同时也为蚯蚓提供充足的有机食物。
在这个劳动力价格高昂的时代,“以草养蚓、以蚓养地、以地养树”也是一种最省力的土壤管理模式。
正如糜林的预言,窦永敏今天终于“梨”业有成。
窦永敏成功了,他没有忘记来时的路。他不仅向驻地农户传授技术,也把糜林的精神传承到四面八方。只要有人来梨园,他就先带着来宾参观糜林的事迹展览,每讲解一次,就眼泪汪汪的。
在梨园附近厂里做外贸服装、玩具加工的小老板,也关门打烊来学习梨子的栽培技术。他不仅教他们修剪,还给他们打探果苗的采购信息,通报水果市场行情。
有一对小夫妻在企业打工,感到既不自由也挣不到钱,就双双跑来学习梨子的栽培技术,一住就是一个月,学成回去后,也开辟了一个50亩的果园,现在的果园已经挂果,9月份就可以收获了。看到果园硕果满枝,满园鸡鸭成群,小夫妻心里比蜜还甜。
4. 杜诸侯:不当“诸侯”当农民
一见到江苏好味稻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杜诸侯,就感觉他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他身材匀称,高高瘦瘦的模样,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三十出头的年纪,说话声音快速,走起路来,浑身是劲,显出一副久经劳动锻炼矫健的劲儿。
一了解,他果然是个成功的商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句容洽谈生意,感觉这里是个做生意的“福地”,便在此安营扎寨,一门心思做建材生意。他是“九牧卫浴”“公元管道”镇江地区的总经销商,主营水暖卫浴管道批发,为家装、市政管道工程、万科恒大等地产公司管道配送,每年薄利多销达一个多亿,是句容装饰建材商会的副会长。
长期在建材行业打拼,对这个行业太熟悉了,每天发货送货,他感觉自己就是个“搬运工”,赚的是“汗水钱”。
一次,他去参加碧桂园外国语学校儿子的公开课,在饭桌上,一个小朋友一本正经地问杜诸侯:“叔叔,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当时杜诸侯很是惊讶:现在的小孩子连五谷都分不清。看着这个稚气的孩子,他就有了一个想法,拥有一片土地,种上一大片水稻,让孩子们参与体验和互动学习。他要做一个“孩子王”,向小朋友讲解古代如何人工种植、现在如何用高科技机械种植粮食,让他们真正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杜诸侯的另外一个想法就是把老家的稻米种植到句容来,让在外打拼的老乡们也要吃到家乡的米饭。
杜诸侯的老家在福建泉州南安市东田镇,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下地。院子外面就是农田,父辈就是靠种那几亩田地养家。“父亲希望下一代不要像他们那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所以给我取名叫诸侯,期待有一天我能出人头地。”杜诸侯说。
尽管出来经商多年,他最爱吃的依然是家乡的米饭,条件艰苦的岁月,不用菜下饭,冲一碗酱油汤,就能吞下一大碗白白的米饭。用他的话说:“家乡稻米饱满香甜,是浓浓的乡情,更是大自然的味道。”
一次商会年会上,杜诸侯提出利用家乡的种植技术种大米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杜会长的想法太好了,现在买不到好吃的大米,也不知道现在吃的大米有没有‘农残’。”商会的人都这样说。杜诸侯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实践。
他开始了一年半市场的调研,先后去了东北五常大米、广西香米生产地参观,最后在自己的老家福建育种基地调研。
他的目标很明确,一种大米的好坏主要看三点:一是口感是否柔软;二是看气候是否适应栽培;三是看市场的价位。最后,决定用广西的天香、东北的五常、江苏的南粳三种稻种,试种100亩。
到了收割的季节,结果出来了。东北的五常大米由于基温差异几乎绝收。广西的香米每亩收获500斤;江苏的南粳大米每亩收获1000斤。但福建的香米每斤售价30元,而江苏的南粳大米每斤售价10元。
第二年,杜诸侯扩大了种植规模,广西的香米和江苏的南粳一起上,一下子种植了1000亩。
杜诸侯采用最原始的种植方法,采用天然红花草作绿肥,豆饼、菜饼为基肥,荧光灯治虫,稻田鸭除草,坚持数年不用农药和化肥。
荧光灯治虫也是有讲究的,晚上6点半开灯,到8点半必须定时关灯,因为8点半以后出来的都是益虫,像蜻蜓、蜘蛛都是害虫的克星。
稻田养鸭也要讲科学,一开始每亩地的鸭子满天飞,结果稻秧全被压趴了。现在每亩秧田配15~18只鸭子,少了草除不尽,多了秧苗损耗大。
稻田不仅可以养鸭,还可养鱼、养虾、养鳖,都能创造很高的经济价值。
杜诸侯还养了羊,专门吃田埂上的青草。
对付空中的麻雀,杜诸侯也有自己的套路。一开始用防鸟网,不仅成本大,而且麻雀是个有灵性的动物,为了吃上稻谷,集体在一个点上行动,几百只麻雀压在一处,很快把防鸟网压塌,一片稻谷就成了他们的口粮。
杜诸侯想到了“和谐共生”,辟出一块产量低的稻田,专门供养麻雀。说来也怪,这些麻雀长期在此生存,已经成了“家雀”,只要有外地的“野雀”飞来,“家雀”会群起而攻之,打得“野雀”落荒而逃。为了供养这些“保安”,每到冬天,杜诸侯都会在房子的天台上撒上稻谷,让“保安”安全过冬。
杜诸侯还控制亩产量,在其他人每亩产量1500~1800斤的情况下,他则保持每亩800斤左右。在大量农户销售渠道打不开,库存滞留的情况下,杜诸侯的大米却供不应求。起初只是为了满足朋友和商业伙伴们的需求,声名远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购买。
在销售模式上,他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率先开创了新型的销售模式,打造订单农业,定位精品消费,引进物联网最新技术,自动管道灌溉栽培,生产全程可监控。
他在田间地头安装了摄像头,全方位展示水稻种植过程,客户在手机上可随时随地参与监督查看种植前、中、后整个生产管理过程,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一次,为了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演示无人机喷洒农药的过程,他用水进行喷洒演练,结果客户马上打来电话,责问为什么喷洒农药?为此还解释了好半天。
为了让客户放心,他公开承诺:“谁要在他的有机大米中检出一粒米有农残,奖励10万。”
在品牌方面,他也十分重视,在稻米种植的最初就注册公司进行品牌保护,随着订单的增加,他在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升级、营销推广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想法。
虽然句容当地稻米产业众多,但规模不一,良莠不齐,相对比较分散,杜诸侯希望整合行业资源,互通有无,抱团发展。于是,他通过猪八戒网站牵线成立了句容稻米协会,共同规范、整合句容稻米产业的生产、开发、销售市场。2020年5月,在夏种夏播关键期,应句容稻米产业研究院的邀请,江苏省农科院著名水稻专家、南梗46之父研究员王才林,江苏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专家盛婧等团队,亲赴杜氏杜氏生态农场考察,详细了解基地的品种布局、种植标准化以及产业化情况。专家组还考察了基地秋播水稻育秧情况,重点指导“无农药、无化肥”水稻种植草害防治问题和“南梗5818”“南梗5817““南梗9058”“南梗3908”四个优质食味品种的示范栽培。
2018年1月,天香米在镇江好大米评选中荣获金奖,2月份,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
杜氏生态农场的“高效防虫的有机水稻种植方法”“水稻鸭稻共作的种植方法”“有机水稻的种植方法”等几项发明,也申请了国家专利。
通过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制定标准化生产,结合稻米协会和稻米专业合作联社整合资源,进行标准化运营,带动了21家企业主及65家种植大户增产增收,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每每捧回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杜诸侯都感到无比的满足和骄傲,对大米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来说,内心渴望将这份“副业”做大做强,让优质的、健康的有机大米走进更多家庭。
杜诸侯的生态家庭农场是集种植养殖、休闲垂钓、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生态农场。杜氏天香米种植做到五零标准(零农药、零化肥、零防腐、零添加、零掺假),产品环保、安全、放心。
如果你想重温童年时候的欢愉,如果你想离开城市的嘈杂,到乡村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那就来后白杜氏生态农场,这里可以垂钓、采摘、烧烤,现场喂鸡鸭鹅鱼羊,满足你的所愿所想。
每年的插秧和收割季节,杜诸侯都要举办不同专题的活动,以“研学+农旅”为主线,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插秧、收割、脱粒等环节,亲身体会农民的辛苦,意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杜诸侯的以“科普+亲子”为体验的稻米文化馆正在打造之中,不久的将来,可以通过图、文、视频、实物多角度讲述一粒米的故事,榫卯结构米斗、竹编簸箕……纯手工老物件将展现中华民族古老的农耕文明,“看得见,摸得着”的参观过程会充满知识性、趣味性。
杜诸侯的生态家庭农场在后白镇仅仅是一个“点”,在江苏省农科院句容稻米产业研究院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下,后白镇现有稻田6.38万亩,正全力打造3个错位发展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高端稻米生产基地、优质食味水稻基地和稻米文化公园基地,“句容福米”“后白味稻”已香飘海内外。
5.方卫军:“北大荒”里的种茶人
第一次见到后白镇西冯茶场的主人方卫军,怎么也想象不出他是
一位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古铜的肤色,稀疏的头发,耳朵还有些背,我一直窃以为他已年过七旬。
但他坚毅的眼神,爽朗的笑容,洪亮的声音,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和雷厉风行的作风,让我感到他是一位坚强而豁达的人。
在方卫军的办公室里,他给我砌上一杯茶,嫩绿的茶叶在玻璃杯中舞蹈,茶香四溢。
方卫军两眼死死地盯着这些绿色精灵,先是笑了笑,继而两眼泛红,说起创业的过往,更是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我知道这杯茶的分量,这里凝结着方卫军前半生的一切。他品味这杯茶的甘甜,那是他用来化解山区百姓千百年来贫困的梦想;他品味这杯茶的苦,那是他20年扎根“北大荒”咽到肚里数不尽的难……
方卫军是溧阳天目湖镇桂林村人,祖上太穷,爷爷辈兄弟姐妹6个,住着4间破草房。他父亲是老大,成家时只分到了一间不避风寒的草舍。幼时的他,为了度过春季的粮荒,经常和弟弟妹妹拿着铲刀、提着小篮,去野外挖野菜,回家用开水一泼,拌上糠面,就是一家人的主食。15岁时,因每个村都有两个名额可以去桂林茶场上班,方卫军自告奋勇去了茶场当了名学徒工。
那时的茶场条件非常艰苦,立春一过,气温逐渐回升,忙碌的春耕已然开始。挖沟、放苗、施肥、培土……天刚蒙蒙亮,方卫军就得跟着茶农们在千亩茶场进行开沟、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场长王敖齐非常疼爱年龄和自己儿子一般大的方卫军,工作之余就教他制茶的工艺。
今天聊起制茶的手艺,方卫军还是津津乐道:“第一步要把茶叶摊放在室内阴干,使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叶质柔软,增加韧性,便于揉捻造型,这叫‘萎凋’。第二步是‘杀青’,这是绿茶工艺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第三步叫‘理条’,就是通过外力作用,使叶片理顺成条,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最后还要烘干、筛选,只有把控好每一个步骤,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绿茶。”
到了2001年,茶场改制,一位外乡人承包了桂林茶场,因为用上了机械制茶,方卫军和其他茶农一样下了岗。
当时,一位台湾老板在桂林茶场投资了一块茶园专做乌龙茶,聘请老场长王敖齐负责管理,王敖齐就让方卫军过来当保安。方卫军一边做着保安,一边偷偷学着制作乌龙茶,很快掌握了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他发现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醇茶,其采制特点是:采摘标准要等到顶芽已经展开,即将形成驻芽时开采。鲜叶先经晒青和摇青,促使其发酵后,再用高温杀青,破坏酶活性,然后进行揉捻,干燥。因而乌龙茶品质特征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台湾人尤其喜欢它。
在台湾老板的茶园里干了6年,后来台湾老板不知何故很少到茶园来,工资也发不周全,员工们都陆陆续续地回了家。
方卫军也非常焦虑,这时听到本村的一位木匠在茅山西冯承包了一块茶场,因经营不下去要对外转包,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茅山看了看。
到了西冯一看,方卫军也傻了眼。这哪是茶场,分明是一块荒山野岭,漫山遍野都是杂草和枯树,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西冯当地人都将这块地方称之为“北大荒”。
“北大荒种茶?”
“太可笑了,几千年都没人这么干,你能干成?”
讥笑、质疑……沸沸扬扬的议论,如雨点一般砸得方卫军晕头转向,心里热辣辣地疼,但是脸上不显山露水。这就是与农民整天混在一起的方卫军练就的过硬心理素质。“要干事,就得吃尽苦中苦。再说了,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方卫军时常给自己打气、鼓劲儿。
“我立下誓愿,得干出样板来,为老区百姓,我得豁出去。”
方卫军找到当时的西冯村支部书记李治顺,又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积蓄拿出来……茶园建起来了,茶苗进货了。议论声渐渐小了,人们都在拭目以待。
没想到“第一炮”哑了。春天栽下的茶苗,到了7月份遇到干旱,很多茶苗都枯萎了。原来西冯是一片高岗地,用水要通过茅西水库翻6级水,才能灌溉到茶园。第一年吃了亏,到了冬季,他安排大型挖掘机进场,把原来几个小池塘进行开挖,开辟了6个共60亩水面的大池塘,进行冬季蓄水。
然而当年的冬天又出奇的寒冷,又一批茶苗被冻死了。看着被冻僵的茶苗,老方在没人的地方哭过,儿子和妻子都劝他:“放弃吧。
老天爷自有安排,西冯不是活人的地方!”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来。老方没有放弃,他去过句容农科所,到过杭州茶乡,多次求教。茶叶种植专家给他开出来药方:“只要把土质改造成弱酸性、光照适宜,把温度控制在零下8摄氏度到38摄氏度,就能种成茶树。”
4年过去了,一点点调节,一寸寸摸索,方卫军每隔几天就要测量温度、湿度,就像照顾幼小的孩子一样,茶苗在他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整个地里的老茶树他几乎换了一遍,福鼎、龙井43、白叶一号,全是最好的树种……
2005年,严寒的冬季终于过去,春天来了。清明前后,茅山长青、茅山翠眉陆续上市。方卫军收获了第一批新茶。娇嫩、鲜绿的芽儿,随着采茶女的指尖旋转而下,茶筐满了。第一批“茅山长青”走进了江苏省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一系列数据结果令人惊艳:氨基酸5.7%,高于西湖龙井;咖啡碱2.5%,远远低于南方产的茶叶……最后给出的鉴定结果是:栗香浓郁,滋味浓醇、鲜爽回甘、嫩匀成朵,属上等绿茶。国家一级评茶师、镇江农委的研究员李传德教授更是评价说:“集高氨基酸低咖啡碱于一身,乃茶中一绝。”
方卫军种植茶叶的技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茶园中立体套种了梨树、桃树、樱花、榉树、枇杷树,既可以为茶树遮阳,也可以给茶叶染上水果的香味,堪称一绝。
方卫军不仅在种植上下功夫,在制茶上也是精益求精,亲力亲为。出茶的每一个晚上,他总是在车间来来回回的检查工序,茶出锅后他总是第一个品鉴、点评。经常熬夜,一坐在办公椅上就呼呼大睡,就算再怎么喊也不醒来,但只要有人说一句:茶叶炒焦咯!他立马从椅子上弹起来,直奔车间,他就是这样一位爱茶的倔老头,用敬畏心,制放心茶。
当地村民看着“北大荒”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心里啧啧称奇。紧接着,王家来找老方,李家来找老方,隔壁村里的老乡也来了;句容农科所,隔壁的天王镇、春城镇也派人来向老方取经种茶……方卫军一一热情接待,从不隐瞒任何技术。
虽然,方卫军没有上过学,但他非常注重品牌的打造。在茶树生长的前四年,他就成功注册了“茅缘”牌,系列产品有茅山长青、茅山翠眉、茅山春芽、茅山白茶等,年产名优茶4.2吨。
老方心里明白,适宜种茶叶的土壤,在茅山地区有几十万亩,如果能形成规模化的茅山茶产业带,好茶自然会卖个好价钱,富裕的生活就在不远处向茅山老区的乡亲们招手了。为此,他加入了句容茶叶协会,成为协会理事单位,积极推动茅山茶叶规模经营。
扎根茅山的第十个年头,也就是2011年的7月,方卫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一晚,方卫军彻夜难眠,披衣下床,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茶场的小路上,他想的很多很多。十年前,他曾在这片荒凉的泥泞地里跋涉,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住在一所废弃的小学校里,四面透风,屋顶漏雨。今天他带动邻里乡亲走上了一条绿色富裕的大道,又有幸成为党的人,心里该是多么敞亮啊!
在方卫军的荣誉橱窗里,我看到了后白镇党委、政府颁发给他的《感谢状》,感谢他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中作出的贡献。原来,在防控疫情的日子里,他不仅积极捐款,缴纳特殊党费,还和西冯村党员一起行动,带头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挨家挨户张贴疫情防控宣传单,到村口卡点值班坚守,到人口密集地喷洒消毒液,一连三个多月,也没有停歇,总是身先士卒,没有怨言。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里写道:“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天真也好,冲动也罢,此番才惊觉:执著的坚守才是方卫军最了不起的才华,也是他前行路上关于成功最大的秘诀。
从2007年4月一直到今年7月,方卫军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2010年4月,“茅缘”牌茅山长青茶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中,荣获优质奖;2018年4月15日,荣获“中国首届茅山长青茶文化节”斗茶比赛翠眉第一名;2019年4月,“茅缘”牌茅山长青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苏“十佳名茶”评选活动中,以品质优良荣获一等奖;2021年6月西冯茶场获得“2021江苏最美绿色(有机)茶企”称号……
然而,他更看重的是他去年获得了“乡村振兴技艺师”中级职称。
现在的茶园在销售上已经交给了他的儿媳韦晓妹,新一代的茶农自然有她不一样的理想和情怀。
也许真的有缘,每当说起茶,韦晓妹眼睛总是闪亮闪亮的,无论是种茶制茶,还是喝茶,她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往事。
千年美誉的世代传承,历经多少时光洗涤?历经多少岁月沧桑?历经多少人事更迭?如今,句容市西冯茶园依然生机勃勃地矗立在高岗之上,向世人述说着过往的故事,向世人展现着乡村振兴的决心,这一切靠的是一代一代的茶农,对心中所爱的那一份坚持。
山还是那座山,土还是那片土,只是旧时光景淹没,旧时生活不再,新的希望在发芽、开花、结果。
后 记
在后白镇宣传委员周钰明和汪璇的精心安排下,两天采访了四个点,来去匆匆。与党委书记张明飞的“双脚踩进泥土,才能感受这片土地蓬勃的温度”的要求相差甚远。采访完了,我就回到了省城南京,而我文中的主人翁还继续留在那里,创造他们的神奇。深扎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可歌可泣的,只有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热度,他们的温度,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激情澎湃。
离开后白的时候,我了解到,后白镇党委、政府正在按照句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设计发展农业、用创意点燃乡村”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强对传统村落原有形态和自然肌理的研究,保护好乡土文化和传统建筑,留住历史记忆,融入自然风光,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更多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人文情怀的美丽田园乡村。
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后白镇党委认真谋划、精心部署,打造田间地头的实境课堂、糜林实践果园、西冯农耕文化馆等党史学习教育特色阵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活起来、实起来。他们还依托草坪研究院科教平台,打造后白“福地夜校”,免费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培养一批后白乡土人才……
这是让人欣喜的。
在今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的道路上,像这样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砥砺前行的,何止是后白,是句容,是镇江,那是整个江苏大地,那是全中国。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中国人梦想的美丽、富饶、幸福、快乐的诗意天堂!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