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雷:攀到人生最顶峰
沈春雷:攀到人生最顶峰
“砌墙能砌出什么名堂?”或许有人会产生质疑。但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砌筑工沈春雷砌出了“缝隙毫厘不差,砖面清澈漂亮”的行业“标杆”,也“砌”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春雷多次说过,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有两件事让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第一件事是2006年,经过层层选拔,沈春雷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建筑业技能竞赛砌筑工决赛。在全国94名选手中,他用电脑辅助设计排砖,让评委眼睛一亮;对很多选手挠头的建筑力学题,他轻松作答,游刃有余,最终荣获二等奖,摘取“全国建设行业技术能手”桂冠。为此,他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个双腿沾满泥水的瓦工从此站立起来,靠技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二件事是时隔14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20年11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鲜花吐艳,华灯璀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在来自全国各地2493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总工程师沈春雷位列其中。两进人民大会堂的沈春雷,书写了一部从“瓦工”到“总工”的新传奇,攀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在从北京返回镇江的高铁上,沈春雷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倚窗放眼,一排排高楼、一片片绿野正向他身后急速而去。回想39年的从业路,他不禁心潮起伏,热泪流淌。人生如旅,岁月如歌,此时此刻,他想起林则徐的一幅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这不正是沈春雷苦心攀登的真实写照吗?!
“磨难,就是人生的第一老师”
在茅山脚下,有一个叫下泊宫的自然村,她位于茅山中茅峰西南。很久以前,茅山道院在此建了一个下院,因当年茅盈在这里下泊,结庐修道,故命名为“下泊宫”。
小时候的沈春雷就居住在此,他的祖上从苏北仪征逃荒过江,先在句容西面的黄梅下甸桥村落脚。自从日本鬼子占领句容后,沈家再也没有安宁。家里的壮劳力经常被日本兵抓去修桥、挖沟、构筑碉堡。沈春雷奶奶的左肩膀上还留有两道疤痕,那是日本军用枪托砸的。眼看着全家性命难保,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雨夜,沈家举家逃往茅山脚下下泊宫姑妈家避难,暂且居住在一座破庙里,从此两家相依为命。尽管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侍候着几块薄地,却依然改变不了两家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的处境。
沈春雷16岁时就跟着大人下田耕地挣工分,幼时的贫寒饥馑在他心里有着挥之不去的烙印。
1980年7月,沈春雷高中毕业了,在这一段人生的空白期里,他孤独、无助,甚至近乎焦虑,每天像喝着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
做瓦工的父亲说:“别在外晃悠了,还是学份手艺吧,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学什么的问题上,父亲有他的主张:“学篾匠,瓦工太苦了,风吹日晒的,看不到希望。”
就这样,沈春雷拜了村上的老篾匠为师,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出发。跟着师傅当学徒的时候,在茅山周边的村庄到处跑。不管谁家,篮子、背篓、簸箕、晒簟七七八八的总是用得上。遇到主家要做活了,就放下工具干活。只见师傅拿着蔑刀,竹子在手中一转,竹节就光滑了。师傅教了教把式,沈春雷就照着做,一做就走样。手里的蔑刀没有拿稳,掉在地上,竹子也掉在地上。主人家和一些街坊邻居都在看手艺人的开场式,却看了一个笑话。不过主人家厚道,说刚刚学,得慢慢来,快不得。
师傅的手艺确实老道,蔑刀在竹子上走,就像轻舟过水一样,哗啦啦的水到渠成。一开始,沈春雷的手笨拙,手被蔑划了几道口子,委屈得不想干了。师傅拿起竹筒子就敲他的手,不干也得干,干不好是不行的!
学了快半年,沈春雷的技艺有了长进,然而塑料制品冲击太大,做篾制品已经没有市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茅山周边的村庄转来转去,沈春雷觉得篾匠的前途不怎么样。看到同村的葛桂田小学没毕业,却在常州当建筑技术员,在村上很受尊敬,就想操起父亲的老本行学做瓦工,他认为衣食住行四大样,无论在什么年代,“住”是必须的。
于是,学了半年篾匠的沈春雷毅然走进茅山建筑站,当了一名建筑工。他心里异常清醒,建筑工可以走南闯北打天下。果然,过了不久,茅山建筑站在上海接到了一个项目,准备组织30多人的队伍开进上海,这是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整个建筑站都沸腾了。
在前往上海的大篷车上,大家有说有笑。八十年代,流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刘欢的《好汉歌》。不知是谁哼起了《好汉歌》,于是,所有的人都跟着吼了起来: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哇∕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他们抵达上海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沿着外滩可以看到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简直就是“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的非常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沈春雷一下子就被“震”住了。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这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国际化大都市不属于他们。沈春雷的工地离市中心较远,又是封闭式管理,很少与外界接触。每天除了周而复始的拌浆、砌墙,就是返回住处睡觉。所谓的住处也就是临时搭建的油毛毡窝棚。
那时的建筑行业全是手抬肩扛,连打洋灰、搅拌混凝土都是人工完成,什么搅拌站、泵车、塔吊,闻所未闻。一天干下来,浑身像散了架。有时还得去挤公交车。在这个密闭的环境中,只要他们一上车,不少人都会投来鄙视的目光,有的还捂起了鼻子。
晚上,躺在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大通铺上,沈春雷就觉得闷热、烦躁,这股烦躁劲啊,就像脑子里有千军万马在闹腾!
“我们泥水匠也是堂堂的男子汉,必须干出点动静来,为咱建筑工争口气!”沈春雷这样痴痴地想。
第二天,他趁中午休息时间,摸进一家新华书店,买回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的《建筑力学》。晚上,工友们都休息了,他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遇到下雨停工,更是如痴如狂,一有空就研读,像着魔一样。
一些同伴就笑话他:“看这些高深的书有啥用哦,还不是照样砌墙、粉墙,当个泥水工。”
沈春雷倔强地回道:“看这书有用!你们看看黄埔江边的万国建筑,外国人能设计的咱们今后也能设计!”那时,有一个声音在他的心底回荡:“我要成为一名有知识的瓦工,一名有专长的技术员,总有一天也让人喊我一声‘沈工’。”
为了真正地掌握砌筑技术,沈春雷白天在工地上实践,晚上再琢磨砌筑技巧,有时候甚至不睡觉,一琢磨就是一夜。功夫不负有心人,沈春雷的砌筑技术突飞猛进。
上海工程结束了,他们又转到苏州工业园区,当是这里还是一片空旷的土地,白天在工地上干完活,晚上就在金鸡湖里“畅游”,冰冷的湖水可以洗去工友一天的疲累,朦胧月色和习习晚风陪伴着左右,现在回忆起来虽浪漫,却有道不完的辛酸……当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建造的都是别墅,但他们住的工棚却是芦苇搭建的。时至冬季,北风凛冽,他常常被冻得睡不着觉,便早早起床为工友们烧开水、扫地,收拾简易餐桌,然后就开始啃书本。
繁重的体力活加上没有好的生活条件,时间长了,他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经常头昏晕眩。有一次在工地上生了一场病,在工地的医务室折腾了许久也没见好转。紧急之下,工友们便借来人力三轮车,将他送到附近的卫生院。三轮车又太小,沈春雷的头就靠在骑车工友的身上,伴随着车子的颠簸,腿和脚就挂在车外晃荡。
越是条件艰苦越是拼命学习技术,由于技术比别人高出一筹,1990年,沈春雷在句容第二建筑公司担任瓦工队长。从此,他边实践、边总结,砌筑技术一发而不可收。他对工人提出的要求是:“拒绝敷衍,追求完美,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让产品在自己的双手中不断升华。”
正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2001年公司更名为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后,他们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多,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大,在句容已成为建筑行业的翘楚。
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后,意识到“现代建筑工人不能只局限于纯手工劳动”的沈春雷,决定向更高层次攀登。公司领导对其进取精神十分赞赏并大力支持,2004年上半年,先后送沈春雷到南京工业大学土建班、东南文理进修学院土建中岗班学习了半年,之后又到南京技师学院参加培训。2004年11月,沈春雷咬咬牙把家里所有积蓄拿出来买了一台联想电脑,当时连开关机都不会,他就买书回来对着操作。手工画图不准确、效率低,他就自学CAD电脑制图。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沈春雷学会了在电脑上排砖,计算出砌墙用砖的数量。传统的砌筑手艺融入了高科技,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5年,经过企业内部层层选拔推荐,沈春雷参加了“镇江市砌筑工技能竞赛”,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上级授予“2005年度镇江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被镇江市政府授予“镇江市劳动模范”、“镇江市有突出贡献技师”。他代表镇江参加了江苏省百万进城务工人员技能竞赛,获得第四名。因其业绩突出被授予“江苏省建设系统建设行业杰出技能标兵”“江苏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尔后,经过选拔,他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建筑业技能竞赛砌筑工决赛,获得二等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取得了砌筑工技师(职业最高级)和装饰镶贴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全国94名竞赛选手中唯一一位能使用电脑排砖的选手。在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中,沈春雷所带领的瓦木工班组,被中华总工会评为优胜班组。
“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攀登”
被喊一声“沈工”,是沈春雷39年的职业梦。当他突然实现梦想的时候,却显得异常清醒。
在寂静的夜里,他常常一个人苦苦思索:“什么叫工匠?工匠就是一个行业“倔强”而“执着”的坚守。工匠的存在,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上除了利益的追逐之外,还必须有一份始终如一的守望,在喧嚣尘世中,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是很难很难的”。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生就是一场赛跑,海到无边天作岸,才能遇到最美的风景;生命就是一场攀登,山登绝顶我为峰,才能触摸到梦想的天空。”
成为“总工”的沈春雷还是每天巡视在施工现场。他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蓝色安全服,手持一把砌刀在工地上忙碌着。看到有工人在现场施工,就走过去展示一下自己的“绝活”,然后对员工们说道:“砌墙这个活儿,说难不难,似乎大家都能做。但要砌得标准,砌得美观,却并不容易。”
他进一步比划道:“砌筑必须注重细节,放线、排砖、搅拌砂浆、预留构造柱、墙加筋,每一步都要控制好,要不然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一面墙要砌得好,表面要平整美观,水平度、垂直度要精准,浆缝要均匀,缝隙宽窄要合适。”如今的沈春雷说起砌墙,已是心得满满,工人们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沈春雷不但善于实践,而且勇于探索、总结。“斜坡屋面防水”一直是建筑领域的难题,沈春雷一边查找各类文献资料,一边大胆实践,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施工思路。并将斜坡屋面防水技术运用到公司的各项工程中,他们竣工工程屋面渗漏返修率一直保持为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也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沈春雷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技术革新项目,如组织撰写过《浅谈斜坡屋面结构防水》、《GRC装饰构件安装工法推广应用》、《论多专业交叉作业协调管理》等论文和工法,在公司内部得以交流。2017年他作为第一起草人,会同公司技术质量部组织编写了《建设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作为企业标准。并在《中国建筑》上发表了《可种植平屋面施工工法研究》、《采用金属护角粘贴外墙砖施工工法的研究》、《厨卫间堵管处理工法》等相关论文。
2021年1月,又一件喜事扑面而来,在江苏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中,沈春雷被认定为正高级工程师。获知评审结果时,沈春雷正在工地上检查施工情况,摸着水泥砂浆砌起的高墙,已是江苏广兴集团首席技师、总工程师的他,难掩有些激动:“今天,我圆梦了!能评上高级工程师,是一名建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沈春雷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雪中梅花图。“不经历一番寒彻苦,怎得梅花扑鼻香。”沈春雷特别钟情于这幅图。是的,一个泥水工能走到今天,真的要感谢时代,感谢这些年永不停歇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曾这样说道“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年年此刻,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总以温暖而深厚的力量,将人们的情感辐辏于为梦想打拼的每一个场景。
翻翻日记本、看看朋友圈,沈春雷回想一年来干的活、出的力、受的累、担的责,同样是感同身受,那就是翻过一山又一山,踏平坎坷成大道。
“传承,为的是万花齐放春满园”
出句容一直向南,在距离035乡道与104国道交叉口的不远处,便是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的总部,也是沈春雷工作的地方。广兴集团从2001年集体企业改制至今,已走过近二十载的光辉岁月。从管理人员数十人到数百人,总产值从数千万到数十多亿元,净资产从不足百万到十多亿元。规模不断扩大,产值逐年提升,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这些于无声处的变化,无不折射出广兴人“团结奋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风貌和“永不放弃”的壮志豪情,也显示了集团董事长对人才的悉心爱护和精心培育。
走进公司的大门,你的心情便会豁然开朗,与其说这儿是家公司,还不如说是个公园:亭台楼阁、喷泉假山,错落有致、动静相宜。
车子拐了两个弯,在一栋独立的小洋房面前停了下来,“专家楼”三个小字格外雅致。
“这栋专家楼是董事长王广辉专门为我打造的大师工作室。”沈春雷满脸自豪。他现在不仅是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总工程师,还是“沈春雷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有一支团队专门为他精湛的技艺传承而服务。
2017年,在江苏广兴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身为该企业首席技师、总工程师的沈春雷设立了“沈春雷技能大师工作室”,把更多精力用来做好传帮带。“‘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我还想利用职业生涯最后的十年时间,带出一批好徒弟。”
工作室注重“以赛代训”,通过竞赛检验员工技能培训成果,选拔和培养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工作室成员张庭松,2018年获镇江市建筑业砌筑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在中国技能大赛砌筑工项目江苏省选拔赛赛上荣获第五名,2019年,他被授予“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现已走上公司车间主任的岗位。沈春雷带领的瓦木工班组,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工人先锋号”
在同事们的眼中,除了夜间读书学习,沈春雷白天几乎很少待在工作室内,依旧在一处接一处的施工工地上来回跑着,“工地上能者为师,建筑工文化程度不一样。实际操作在工作中有很大的重要性。”沈春雷说,为了激发大家的动力,他建议企业在每个工地上隔段时间就开展内部技能竞赛,并为优秀的选手颁奖。
无论工期多么紧张,沈春雷都会抽出时间,对工人进行耐心的指导。从砌筑的垂直平整度、灰缝均匀度把控,到施工墙体的稳固性、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事无巨细,沈春雷都会一遍又一遍地给学徒们讲解、示范、纠正。“砌筑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最大的技巧就是‘用心’,多做多练。”沈春雷常常对工友们说。
一次,一位新进来的工人对放线始终找不到感觉,沈春雷就组织大家专门进行授课:“放线是每一个瓦工最基本的技术,线没放平,那就意味着整面墙的水平度不准,砌出来的墙就不会牢固;砌的过程中,每一条浆缝必须控制在0.8厘米到1.2厘米之间,太窄,稳固性就不够,太宽,就会影响砂浆的收缩;搅拌砂浆的时候,干湿度的把控也是关键,太稀或者太干都不行。”
像这样的临时培训很多,施工队常年在野外施工,阴雨天、节假日、傍晚等休息时间,沈春雷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开展业余培训,桌子、白板、扩音器就是沈春雷全部的教学工具。
沈春雷对施工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学徒们的“作品”要求非常严苛。在多年的砌筑过程中,对于学徒砌筑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他都会当即要求其进行返工。“认真对待每一次工程,严肃负责对待每一位学徒,使经手的每一个工程都能保证质量顺利验收。”这是沈春雷给自己定的“规矩”。
如今,沈春雷已经培养了四五十名学徒。他们在沈春雷手把手的指导下,从新手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老师傅,为砌筑行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
沈春雷不仅自己在公司授课,而且把课堂搬到了社会、学校和厂矿企业。
2021年5月21日,沈春雷走进江苏科技大学名家讲坛,作“学党史 立新功”专题报告,他用自身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学党史环节,沈春雷以“四个感恩”开篇,尤其感谢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会“赶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潮,正是有了信仰的支撑,才能一步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当天,沈春雷还受聘成为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021年6月1日,沈春雷受邀前往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和师生们共同分享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心得,他勉励学生们:“成功没有终点,每天都是起点;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继续奔跑的新起点;只有不忘初心,坚持梦想,踏实前行,才能达到辉煌的终点。”
而沈春雷自己从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他的目标就是继续“把成绩写在工地上”,争取第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柳方)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