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从非遗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2025-02-05 16:12 来源: 供稿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放眼时间长河,文化一直是国家繁荣昌盛,民康物阜的钥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其中作为中华文化“金名片”的非遗,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更要积极推进非遗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绘就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动人图景。

笃定文化思想之基,筑牢文化保护之堤,让文化之瑰宝,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光彩。作为文化保护的“先头雁”,党员干部应时刻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创新技术标准、实施路径,积极探索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而且党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把保护价值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才能更好书写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笃定文化传承之基,激活培养人才引擎,推动文化时代化征程。人才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就教育体系而言,加强在教育体系中双创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力量,培养数字文化型复合人才,加强与文化产业合作,让种子型人才在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政策的普及与落实,深入研究谋划覆盖人才发展全链条、全周期的保障体系,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入双创事业,凝聚强大合力,共同奏响文化双创的凯歌。

笃定文化自信之基,深耕非遗内涵,构建多种创新模式,助推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列车。每每新年那“一夜鱼龙舞”就成了瞻淇人心中吉祥的标志。至今800载,有过灿烂更有落寞,但今天仍旧夺目,靠的就是创新。不仅材料,图案融入更多现代审美,更具时代特点。在传承上更是出新,让非遗表演走出乡镇迈向城市,依靠新媒体,进行现场直播,通过短视频更是火上了新闻。正是一系列的技术创新让人们见证了更好的非遗文化传承,让更多人欣赏到了非遗魅力。但其中的一切都需要党员干部统筹好保护与发展、发展与民生、保护与利用,持续在真重视、真懂行、真保护、真利用、真监督上下功夫,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让文化传承搭载时代列车,唱响中华文化最强音。(杨璐齐)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